寒冷不仅考验着人们的身体机能,
更是对脆弱的心血管系统发起了无声却异常严峻的挑战。
心血管疾病在冬季的发生率显著上升,
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隐患。
为何冬季会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
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呢?
低温诱发攀升风险
气候变化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影响,在寒冷冬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
这与冷空气活动频繁密切相关,在冷空气过境期间,气温可能在一天内下降8℃至10℃,急剧的温度变化使血管在短时间从舒张状态转化为收缩状态,大大增加心脏发病风险。
数据显示,每年12月至次年1月,心梗发病率都会攀升至全年高峰,北方高寒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低温或气温剧烈下降,都会使心梗发病率显著上升。与低温暴露相关的心梗发病风险会滞后2天出现,持续至1周。换句话说,经历了寒冷天气的一周内都要警惕心梗发病风险。
冬日须防隐形推手
冬季之所以成为心梗的高发季节,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低温会引起人体血管收缩,致使血管变窄,而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推动血液通过狭窄的血管,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其次,在寒冷的环境下,血管收缩可能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管内聚集,使血液黏稠度增加,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心脏负担加重。
同时,低温还会导致血管内的炎症反应增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再次,人们在寒冷的冬季缺乏运动,身体陷入“冬眠”状态,由于长时间久坐,血液循环减缓,心脏功能下降,增加心梗发生的风险。
此外,冬季饮食习惯也可能对心血管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人们在冬天更倾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导致体重增加、胆固醇升高,这也给心血管健康埋下了隐患。
夏日带来季节性警示
虽然夏季心梗发病率整体没有冬季高,但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夏季心梗的发病人数较过去有所增加。
一方面,夏季高温天气导致人体出汗多,体内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使血液变得黏稠,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可能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另一方面,人们常常在室外感到高温带来的炙烤感,此时血管会出现扩张现象,一旦进入有空调的室内环境,剧烈的温差变化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从而诱发心梗。
此外,在炎热夏季的夜晚,啤酒、烧烤等夜宵受到年轻人青睐,油腻的食物、酒精、熬夜及情绪的起伏等,都可能给心血管带来重击,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解锁“心”防秘诀
保持温暖是关键,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添衣保暖,让身体免受寒冷的侵袭,特别是保护头部、脚部和手部,以减少体表散热。
适量的运动必不可少,这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让心脏在律动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要调整饮食习惯,以清淡、均衡的饮食为主,减少油脂和盐分的摄入,为心脏提供充足营养。有效管理心理压力也至关重要,通过冥想、运动、良好睡眠等方式,降低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定期进行心血管方面的体检,了解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掌握相关的风险因素和预防策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特别是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养成每周2次至3次监测血压和心率的习惯,坚持规律用药,如身体出现任何不适要第一时间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