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低空飞行,不少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无人机翱翔在小区上空、低空滑翔伞掠过山谷等场景。但低空飞行到底有多低?不同领域对此的定义可能大相径庭。
一般来说,低空经济领域所涉及的低空空域高度范围是1000米以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到3000米以内的空域。而从我国空域管理和低空经济实际运营角度来看,低空飞行主要涵盖G空域(真高300米以下)和W空域(真高120米以下)。这两个空域贴近地面,是低空经济的核心活动范围。
从空域管理的角度看,300米可以被看作低空飞行的主流上限。当然,低空飞行的“天花板”并非固定不变。根据安全需要,低空飞行,尤其是针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飞行,也可能向上延伸至600米甚至更高。但从政策法规和管理角度看,300米至1000米这一高度段,算是低空飞行的融合层,并非主流空域。因此,我们可以把低空飞行看作是以G、W空域为主要飞行空间的飞行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低空飞行与民航、通航存在显著差异,其实是三个不同的领域。民航是以6公里至20公里中的“空中廊道”为主,结合起飞降落两端航路,形成“倒U型”的固定航路;通航则是民航的“缩小版”,主要以通航机场为基准,在民航以下的特定空域活动;而作为低空经济主载体的低空飞行器,主要飞行活动空间集中在陆、江、湖、海等G和W空域,是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航空活动。
低空飞行的一大特点是航空器的种类丰富、功能多样。与民航和通航飞机仅有数十种机型相比,低空飞行器的种类众多,仅无人机就有5000个至7000个不同种类或型号,按重量分为大、中、小、轻、微等五大类,这些飞行器的功能、设计、用途各异。例如,大型无人机可执行货物运输、农药喷洒等任务,而小型无人机则广泛应用于摄影、监控等领域。此外,还有载人飞行器,如动力伞、直升机等,在低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低空飞行离地面近,易受复杂下垫面影响,这决定了低空飞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密气象监测和精细气象服务。同时,低空飞行还需要关注地磁暴、电离层扰动、大气电场等“泛气象”因素。这些现象虽然看似无形,但可能对导航、通信等关键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
尽管低空飞行离地不远,但有着不同于高空飞行的气象需求。只有通过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才能助力飞行器“克服天气难题”,在离地最近的天空中飞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