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冬日,两种类型的“季节选手”纷纷上线,有的人早早地穿上了厚重的冬装,裹了一层又一层,依然冻得瑟瑟发抖;有些人还在被短袖“硬控”,在没暖气的南方冬天早起运动,还炫耀般用冷水洗手。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那么抗冻,有人却很怕冷?究竟体质有什么不一样?
瘦子怕冷,胖子抗冻?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话没错。块头大、偏胖、身材高大的人通常基础代谢率更高,产热能力也更好。但其实,人类的抗寒能力,还与基因、皮下脂肪厚度、肌肉质量、体型及性别等因素密切相关。
脂肪主要分布在皮下,是人体储存热量的主要方式,具有保温效果。然而,脂肪并不能自行产生热量,只能起到保暖作用。因此,再厚的脂肪只能保暖不能产热,相当于没装暖气的房间,墙体再厚,用处不大。
而真正能够产生热量的是肌肉,肌肉组织中遍布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纤维,血液流动可向肌肉输送热量。因此,血液循环更快的部位,温度自然更高。这也解释了为何人体距离心脏最远的手脚,往往是最先感受到寒冷的部位。换句话说,人们对寒冷的耐受力与脂肪含量多少关系不大,肌肉多少才是抗冻与否的关键。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发现,当肌肉收缩的时候,就会释放热量,足以保持正常体温。这种热量通常占人体总热量的85%左右。因此,抗寒的人群通常肌肉较为发达。
此外,生活习惯不良、疾病也可能导致人们对寒冷的感知能力降低。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人,身体的供暖力度会减小;贫血的人由于体内血红蛋白携带的氧气不足而更怕冷;缺乏运动、穿着过紧的衣物、饮食中缺乏主食和肉类等因素,都会使人变得更加畏寒。
但值得一提的是,“抗冻体质”在冬季是可以养成的。
合理的饮食是关键。人体的产热系统就像一个“大锅炉”,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运输“助燃”的氧气,只有“燃料”、氧气充足时,身体才能不断地得到热量供应。因此,在冬季,可以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适量的运动必不可少。冬天健身能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和新陈代谢速率,脂肪燃烧会更快,肌肉含量会增多,从而帮身体提升耐寒能力。滑雪、滑冰、自行车、徒步、慢跑、跳绳等都是适合冬天的户外项目,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
心理调适也不容忽视。可以尝试进行冥想、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以减轻压力,更好地应对寒冷环境。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林禹彤
责任编辑:赵宁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