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
更要提前防范
应对气候变化 应强化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备灾响应,事先采取行动。 嘉宾: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评审专家 津塔·佐默斯 采访人:刘倩 全球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因气候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的风险。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全球平均地面气温(GMST)上升会加剧荒漠化(水荒)、土地退化(土壤侵蚀、植被损失、野火、多年冻土融化)和粮食安全隐患(作物产量和粮食供应不稳定)等各类问题。如果GMST 升温1.5℃左右,干旱地区缺水、火灾损失、永久冻土退化、热带作物产量下降和粮食系统不稳定的风险均有所增加。 相关信息显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对农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电网等能源设施的不利影响将愈发突出,诱发或加剧水、粮食、生态、能源等系统性风险问题。 应对自然灾害风险时,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减少其危害,还需进一步努力降低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防止形成新的灾害风险。 《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提出了关于如何大幅度减少灾害风险的框架,其中包括4个优先行动领域,即提高对灾害风险的认识;加强灾害风险治理与管理;加强投资减少灾害风险,提高抗灾能力;加强备灾以作出有效响应,并在恢复重建中让灾区“重建得更好”。此框架最重要的转变是强调灾害风险管理而非灾害管理。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的行动之一是建立高效且符合国情的区域多灾种预警机制,到2030年大幅度增加人民获得和利用多灾种预警系统以及灾害风险信息和评估结果的几率。针对这些目标,已取得一些进展,有些还在规划中。 我们还需做好适应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各项工作,提前做出更多响应。研究也表明事先采取行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预先部署灾害来临前发放补助、将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方、向受灾地区提供粮食等事宜,比传统的事后行动有效得多。 今年,尼泊尔数次遭遇暴雨洪涝 津塔所在团队曾在尼泊尔洪涝来临前开展调研,并协调农业、粮食、住房、教育等领域共同采取行动,在危机前以及在灾害过程中发挥风险预警的作用。2020年,孟加拉国240万人受到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水的影响,但早期预警行动发挥了作用,救援金在官方预警发出后4小时内发放。蒙古国也开展了此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