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建立共同意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实现“双碳”目标,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自然问题

本期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丛强


随着全球变暖,世界上很多监测点已经观察到过去100年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且上升幅度并不小,在10厘米到25厘米之间。如果海平面按照当前速度继续上升,未来人类在地球上的可生存面积可能会收缩,从而面临严重的生存环境问题。

其实,地球现在已经慢慢进入冰期,理论上说应该降温变冷,但当前,甲烷气体、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温度依然在上升。这说明人类活动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除了气候变暖以外,一系列的气候灾变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冲击。

刚刚发布的IPCC 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天气气候,引发诸多天气气候事件

统筹考虑全球治理行为

气候危机将来会变成生态危机、政治危机,还有其他方面的危机。因此,气候变化已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紧要问题,也是当前社会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


面对气候变化,人类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罗马俱乐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即需要全球共同考虑、共同治理正带来威胁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这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未来意识。

就个体和社会而言,减排和增汇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植树造林、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是最主要的举措。而增强固碳能力的关键,从长远来看,碳生物循环和其他元素循环是制约全球稳定性的关键,比如气候变化跟碳循环有关,水陆系统变化等都跟生物地球化学紧密相关。

而碳循环、碳中和必须考虑与其他生命元素的关系。


比如温度上升,温度只是一个线性关系,除可以确定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效应,还有甲烷、氧化亚氮、含氟的其他气体等可使温室气体效应达到几百倍甚至两千多倍,碳中和要真正解决气候问题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如果不统筹考虑就没有办法正确评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碳汇能力究竟有多大。


此外,从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来看,土地利用及改变和化石燃料直接排放是两大碳源。碳汇有三个方面,陆地吸收、大气吸收、海洋吸收,各占差不多1/3的比例。现在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把这些碳汇搞清楚,从而评估陆地上的碳汇潜力和碳源潜力。

实现“双碳”目标是个系统工程

实现“双碳”目标途径是减排和碳汇,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自然问题。

自然解决方案就是寻找生态系统的碳汇和固碳,这又涉及如何进行评估的问题。现在有遥感、大气反演等评估方法,每个方法都有其片面性,所以必须将其综合运用,更进一步准确、精确地估算每一种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



而要真正达到自然系统碳汇解决现在的碳中和问题,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研究。比如估计一个碳汇,如果不能准确估算出将来碳汇发展潜力速率有多大,那么评估数据将来在科学上的效率还是有限的。所以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讲,地质背景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也值得研究。


另外,生态系统生物循环,与碳汇、碳源机理也是一大科学问题,涉及对将来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碳循环制约经济的理解,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服务机制真正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发挥整个社会和科学界的作用,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努力。


这涉及生态经济学、社会生态学、人文生态学、环境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一系列学科交叉理论,相应学科原理的研究,也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