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抓住机遇瞄准问题,助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保护黄河是千秋大业
黄河治理是事关民族复兴重大国家战略任务


黄河上游是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其气候环境十分独特,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问题有其特殊性,应紧扣“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治黄原则,突出区域特色,科学谋划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1.jpg
黄河


#1

客观认识水文、土壤、生态、气候之间的非协调性

黄河上游位于我国一级与二级阶梯的地理地貌交替地带,气候多样、降水不均。黄河上游表现为“水低地高”的特殊水-地关系,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气候环境空间差异明显……独特的气候环境特征决定了该区域水文、土壤、气候、生态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天然的非协调性。

黄河上游流域对气候的依赖性强与气候本身的波动性显著导致水资源安全隐患很大。该地区气候资源的匹配性较差,导致生态和农业的高脆弱性。该地区不仅气候变暖更加明显,而且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也更加敏感。此外,“水低地高”与河流落差大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提灌土地的盐碱化导致农业发展质量较低。

#2

突破对黄河上游生态与发展问题的传统思维和认识误区

针对黄河上游流域气候环境特点及其一些非协调性因素,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和认识误区——

不能把“节约用水”简单理解为“不用水或少用水”。要在兼顾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沙减少等生态问题的同时,着重让“水”的生态效益最优化、发展效益最大化。

不能因为黄河上游自然条件差就认为不需要用水。黄河上游虽然自然条件差,但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如果将光热资源优势与黄河的水资源相结合,反而能够产生更优良的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效益。

气候暖湿化不会改变气候条件对生态建设的约束性。虽然近几十年黄河上游出现的气候暖湿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生态建设提供某些气候机遇,但短期内不会改变其基本气候状态,生态植被的自然分布格局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该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依然受到气候条件的显著约束。

#3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模式

2.jpg
南水北调工程

应抓住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历史机遇,打造“水高地低”的和谐水-地关系。利用黄河上游自然地理条件,从黄河上游海拔1850米左右的某个大型水库处,修建降比为0.4‰左右、长数百公里、形如弓弦、与下游相连的跨区域引水河道,让未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从该水库出发,通过人工河道在陇中台塬区域缓慢自流数百公里,将水-地关系从“水低地高”转变为“水高地低”。

充分利用暖湿化气候机遇,在适宜区域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调整社会发展布局,形成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模式。

将黄河上游水资源与优越的光热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该地区土地资源优势,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提升黄河水资源利用质量和效益。

依靠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提升黄河上游降水预报和洪涝预测以及气候、生态和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水平。加强黄河上游气象灾害预警水平及生态建设、水资源调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保障能力,保障黄河流域安全发展。

通过在黄河上游科学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加大对冰川积雪哺育和生态修复力度。提高流域产流量和水分涵养能力,增强黄河上游流量的稳定性,让黄河永葆常青。
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好区域自然禀赋,塑造水文、土壤、气候、生态和人的和谐模式,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水变“清”,让黄土地变“绿”,让水“害”变水“利”。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