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宛如一条璀璨的丝带,串联起东西方文明,见证着无数的繁华与沧桑。在这条古老的路上,排列着一棵棵见证丝绸之路变迁的古树,深藏其中的年轮有的宽松稀疏,有的紧致清晰,它们蕴含着这片西域大漠千万个不同的历史时刻、气象密码。走近它们,你会发现,每一圈年轮,都诉说着一段历史,都承载着一段文化。
树木的年轮,如同记录气候与环境的史官,每一圈都承载着当年的气候、水文等信息。每年春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生长的很快,形成的细胞体积大,数量多,细胞壁较薄,材质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或春材;而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渐凉,雨量稀少,树木生长缓慢,形成的细胞体积小,细胞壁较厚,材质紧密,颜色较深,称为晚材或秋材,同一年的春材和秋材,就合成为年轮了。年轮的宽度,与当年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年份,树木生长迅速,年轮宽度较大;反之,在干旱或寒冷的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宽度较窄。通过分析年轮的宽度变化,科研人员可以重建过去的气候条件,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趋势。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年轮中的细胞结构、同位素组成等,进一步推断出过去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气候变化情况。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丰富历史气候记录。
基于这个目标,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树木年轮研究团队不畏艰辛,勇挑重担,他们向北翻越天山山脉,向西横跨中亚五国,经年累月地采集了多达五万余份的树木年轮样本;以天山云杉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天山云杉的树木年轮,成功重建了中亚地区长达 800 多年的河流流量,揭示出古时期的湿润阶段有助于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包括游牧民族的迁徙和帝国的扩张;其在丝绸之路东段地区重建出的干旱期,也很好地记录了明朝崇祯大旱、1920年北方大旱等多件历史重大干旱事件。
如今,当人们再次踏上丝绸之路,去回望那些古老树木之时,历史深处那些兴衰交替的王朝、绵绵不绝的丝路商队仿佛就在眼前;那些深藏古树里的万千年轮,不仅为世人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更展现了气候与人类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