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已至,冷空气持续“补货”,众多网友调侃自己的状态为“冷冷冷冷冷你冷冷冷冷冷”,羽绒服里应该怎么穿也引发热议。各类保暖衣物竞相上市之时,羽绒服、毛呢大衣、羊毛衫和各种人造纤维制品是否让你挑花了眼、为穿搭头疼不已?冬天究竟如何穿衣才能更保暖呢?
从衣物为何能为我们筑起温暖屏障说起,事实上,保暖的奥秘藏在热量传递的“攻防战”中。人体热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散失: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当物体间存在温差,热能就会通过以上方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比如身体接触冷的物体时体温会下降,空气流动也会带走身体周围的热量。而衣物保暖的原理就是通过阻止人体热量向外界传递来维持体温。保暖衣物可以在一定程度阻挡外界冷空气侵入,同时降低热量传递的速度,从而保持身体的热量。
寒风里将自己裹成“粽子”仍冻得瑟瑟发抖的人已经告诉我们,单纯穿厚有时并不如穿“对”来得暖和。当前流行的“三明治穿衣法”就是不错的保暖方法。顾名思义,这是指模仿三明治的多层次结构来穿衣服,也就是在贴近皮肤的内层选择吸湿透气的衣物,如贴身保暖内衣、速干衣等;中间层可以穿着如摇粒绒、薄羊绒衫等柔软、保暖性能较好的衣物;而外部的防护层,适合选择防风防雨外套,如羽绒服、冲锋衣等。这种穿衣方法正是利用了空气的低热导率特性,在多层衣物之间,夹杂的空气层起到了“隔热墙”的作用,既降低热量传导,又减少热对流的发生。如此搭配不仅保暖效果显著,还能轻松应对不同的温度变化。
因此,学会保暖穿搭,需了解不同材质的特点。北京服装学院讲师贺爽介绍,在常见的衣物材质中,棉、毛、羽绒属于天然纤维,腈纶、涤纶、氨纶等属于化学纤维,不同材质各有千秋。棉吸湿透气性好,但易缩水;羊毛保暖抗皱,但易起毛球、变形;天然羽绒柔软、弹性足、保暖性强,但洗后易结团,且羽绒服保暖程度和充绒量、蓬松度有关。化学纤维中,以涤纶为例,它又名聚酯纤维,具有强度高、耐磨的优点,能够防风防水,常用于户外登山服,但吸湿透气性不佳。相较而言,天然纤维材质的衣物保暖性和舒适性一般较好,但价格也比化学纤维的衣物更高。
除这些常见材质衣物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创新保暖产品出现,火山岩、石墨烯、远红外、空气锁温、智能温控……各种概念让人眼花缭乱。这些融合了“黑科技”的保暖衣物,是科技赋能生活,还是“智商税”陷阱呢?
“科技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服装的保暖性能。”贺爽举例道,远红外纤维能够吸收人体热源所发射的远红外线而产生热能;石墨烯的导热系数极高,在通电时能够迅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这种热能以远红外线的形式释放,与人体产生的远红外线波长相近,从而加速温度上升;智能温控衣物则是在衣物内安装石墨烯加热片、碳纤维发热丝等发热元器件,可以通过电池和开关进行调温,往往需要携带充电宝、电池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石墨烯等材料成本较高,一些“黑科技”纺织品无法达到商家宣传的效果,部分广告语有夸大宣传之嫌,在选购时需注意分辨。
贺爽建议,在选购保暖衣物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穿着场景,例如日常通勤、户外运动还是居家休闲,如果进行需长期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的活动,如滑雪或登山,优先选择防风防水、透气性好的专业材料,而日常穿着则可以考虑多层穿衣搭配。她特别提到,“应仔细查看服装的面料成分标签,优先考虑保暖性较好的天然材质。”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闫辰宇
责任编辑:赵宁
审核: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