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夏
“大汗淋淋的时候不多”“空调比往年开得少”……对于华北特别是京津冀的人们来说,今年夏天似乎少了一些酷热。
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在今夏的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却成了高温“绝缘地”,当地未出现过高温预警。不仅如此,能够体现“凉热整体水平”的平均气温也较低。数据显示,今年夏天,京津冀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0.1℃,是2009年以来日平均气温最低的一个夏天。 北京南郊观象台夏季核心时段(5月21日至8月22日,小满节气至立秋节气)平均气温仅为25.7℃,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也仅有30.8℃,均低于近十年同期水平,且平均气温是2009年以来最低值,用“凉夏”形容并不为过。 造成“凉夏”的原因,一方面是冷空气频繁叨扰,另一方面是雨水充沛。在夏季,降雨量和气温偏低往往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雨水偏多,意味着当地云团也较多,而云雾可以阻挡一部分太阳光进入地球表面,带来降温。另外,雨水也会带走一部分热量,使得当地气温降低。 今年的华北雨季于7月12日开始,较常年(7月18日)偏早6天。这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比常年同期偏北,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的东南暖湿气流输送至华北地区,同时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气流在华北地区交汇,使得降水明显偏多、华北雨季开始偏早。进入8月,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中高纬度西风带环流小波动频繁,引起连续降雨、多对流性天气,导致8月降水仍然偏多。
截至9月1日,今年华北雨季雨量为251.9毫米,较常年(135.7毫米)偏多86%。
以北京为例,今年雨水充沛,不少网友感叹“似乎置身于烟雨江南”。从数据来看,今年京城雨水确实比较丰沛。入汛以来(6月1日-8月31日),北京共出现降雨过程62次,平均降水量为627.4毫米,较常年同期(373毫米)和近十年同期(395.4毫米)偏多7成和6成,为近20年最多。而河北东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降雨同样较常年异常偏多,唐山、通辽等多地打破了同期降雨纪录。
此外,东北冷涡在今夏比较活跃,阻拦了高温攀升。东北冷涡带着冷空气移动,常常与西风带、副热带高压甚至台风等默契配合,引发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9月以来,在强大冷涡的影响之下,华北等地气温逐渐走低。早晚渐凉,大家直呼“秋天到了!”。
按照气象学上的规定,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为入秋。按此标准,我国立秋时节前后能入秋的,除了青藏高原等高海拔无夏地区,主要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等地区,如呼和浩特常年平均在8月7日入秋,哈尔滨在8月11日。其他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我国南方,很难感受到“凉风”。
北京常年9月9日入秋,但到了8月下旬前期,温差就开始加大,从8.5℃左右拉大到接近10℃,秋凉愈加明显。
秋老虎
此时,气温高低主要还需看天气系统的影响。如果冷空气偏弱,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伸向我国内陆,并长时间滞留,就可能带来高温天气,使得立秋后的天气依然很热,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