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判断一个地方雨多还是雨少,最直观的指标是看降水量。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91年至2020年我国大陆各地平均年累计降水量Top50榜单来看,华南地区就占据三十个席位,甚至包揽前五。
给华南“打榜”的不是别的,正是掌握呼风唤雨大权的季风。一般主导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汽,而对于我国而言,输送水汽的主力正是夏季风。
如果将榜单上的散点在地图上一一标注并勾勒出降水量分布图,就会发现华南地区恰似被季风吹皱的“一池春水”——等值线荡开的“波纹”所指之处正是东亚夏季风的行进方向,当然少数“涟漪”也有印度夏季风的贡献。
为什么在我国降雨版图上,东亚夏季风刻下的“印痕”比印度夏季风更加深刻?
当然是因为前者的“爱”更加深沉——它几乎毫无保留地把在南海和西太平洋上囤积的水汽贡献给了第一片接触的陆地,也就是华南地区;而印度夏季风在抵达中国大陆之前还要先紧着中南半岛。
有了水汽资源的“倾斜”还不够,华南能在降雨量榜单上“一骑绝尘”,归根结底还在于它有一张“峭拔挺秀”的脸,活脱脱长在了降雨的“审美”上——多丘陵,有山地,且恰好分布于水汽输送的正面方向上。
稳居我国大陆降水量榜单首座的广西东兴正是典型。东兴位于广西沿海海湾收口地带,北面背靠十万大山,在冬、春、夏季易受西风气流和偏南气流交汇影响,夏秋季节又往往被东亚和印度夏季风及台风拢于羽翼之下。当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乘着水平移动的暖湿气流前进,遇山脉阻挡,被迫向上爬升,从而在迎风坡上成云致雨。而这片“迎风坡”上除了东兴,广西还有防城、防城港也跻身榜单前五。
但有了山,也意味着有了“差距”:有时候,迎风背风往往分隔开两片天地,如海南琼中,属迎风坡地形,全年都可以受到季风影响,近三十年来平均年降水量超过2300毫米,而与之直线距离不足150公里但处于背风坡的东方,平均年降水量不到琼中的一半。
有时候,地形落差又往往决定了“同天不同命”,如海南与广东同样接受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丰沛的水汽馈赠,但依然差距很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海南山脉海拔多数在500米至800米之间,实际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水汽抬升作用不如后者充分,难以催生出能量爆裂的强降雨。
也恰是得益于山,让一些本来不那么有竞争力的区域得以有一争之力,进入大陆年平均降水量榜单前50名的地区最北只到安徽,而安徽入选的两个站点一个在黄山,一个在九华山,地形作用不言自明。但有意思的是,榜单中没有一个来自北方地区的“选手”,直到我们扩大搜索范围,终于在842名上找到了一个陕西镇巴,而这里位于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也是一个迎风坡。
所以,靠风、靠海,是雨多的“入场券”;靠山,则是脱颖而出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