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的“变坏”历程
臭氧到底时好时坏?
"由好变坏”,它经历了什么?
说起臭氧,人们更熟悉的应该是大气中的臭氧层。 它阻挡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 但是,臭氧一旦到了距离地面10-100米左右的近地面层,就会由“地球卫士”变成“健康杀手”,其强氧化性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同时也会刺激眼睛和皮肤。 这些臭氧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近地面臭氧的生成非常复杂,是一种二次污染物,并非人类活动直接排放,而是由人类活动排放出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 (VOCs)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因此,也可将臭氧污染叫做二次性的空气污染。 春夏季天气条件比较好,日照相对来说也比较强烈,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经过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就会形成臭氧。 由于阳光是臭氧发生的催化剂,一年中臭氧超标全部出现在夏季5—9月。 对于个人来说,对臭氧污染要加强关注,但也无需谈“氧”色变。夏日晴热天气午后应尽量减少外出。 臭氧污染比PM2.5污染更隐蔽,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和损伤作用。通常情况下,臭氧超标时段一般集中在午后气温较高、阳光较强的时段,在此期间只要大家尽量减少外出及室外活动,臭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可防可控”。 值得一提的是,臭氧还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成分。 臭氧超标更像“无形杀手”。首先,戴口罩对阻挡臭氧毫无用处;其次,室内空气净化器也对臭氧毫无办法。 由于臭氧比重较空气大,身高较矮的儿童往往最容易成为臭氧污染的受害者。夏季,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也就是说,在臭氧浓度高的时候,最好的防护办法就是待在室内,避免可能带来的危害。 就算没有臭氧,到了夏季下午还是待在室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