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这座桥背后的故事,令人颤栗又泪奔……

通麦特大桥,位于西藏林芝市波密县通麦镇,跨越易贡藏布江,是川藏公路的“咽喉工程”。通麦特大桥为单塔单跨钢桁架悬索桥,桥长256米,宽12米,门式索塔,主塔高59.5米,其结构形式在全国罕见。


始建于2012年9月,2015年12月正式通车。桥区平均海拔2000余米,施工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和工期压力极大。建成后的大桥能抵抗8级地震以及100年难遇的强风和洪流。2016年4月,曾经的“通麦天险”——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全面完工,正式通车。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和通麦特大桥、迫龙特大桥“五隧两桥”穿山跨河,取代了原有危险难行路段,成为川藏公路新的地标性景观。


提起西藏,你会想到什么?布达拉宫、珠穆朗玛、雅鲁藏布江、纳木错、林芝等等,令人心驰神往;雪山、湖泊、森林、冰川……处处绝美画卷与极限挑战并存,因此,“这辈子必去一次西藏”,成为不少人认定的人生升华之举。 而这一切,在“通麦天险”面前黯然沉寂。“通麦”,这个曾经令所有跑川藏线的司机心中一颤的名字。

3-2.jpg


从西藏波密县102道班到排龙乡20多公里,是川藏线上公认最为凶险的“死亡路段”,甚至有“通麦坟场”之称。

3-3.jpg

 

海拔仅有1800米的通麦,降水极其丰富,山体土质疏松,号称“亚洲第二大泥石流群”,一旦遇到风雨或者冰雪融化,极易发生高山落石、泥石流和塌方,一年各种地质灾害累积300多次,被戏称为“世界公路病害的百科全书”


这一段的318国道原本又极其狭窄难以躲避,因此常有人说:“没走过通麦,就不知道川藏线的难。”

泥泞陡峭的盘山土路仅容一车通行,两侧只有不到半米距离,一边是不时落石的峭壁,一边是百米悬崖。即便在连续晴朗的日子里,这里的路面仍显得泥泞不堪。大于90度的弯道随处可见,且上下起伏巨大。

3-5.jpg
△昔日的“通麦天险”

3-6.jpg

△川藏线汽车兵在行进

 

“跑这个路段,十有八九会遇到交通事故。”不少司机每次开车到此,都要先抽一根烟,让心平复一下。有司机曾眼睁睁地看着一辆从昌都过来的汽车翻入深谷,车上20多人全部遇难。


如今,汹涌的易贡藏布江上三座桥并排:悬索吊桥、汽车保通便桥、通麦特大桥

 

3-7.jpg

3-8.jpg

3-9.jpg

△三座跨江大桥 见证“通麦天险”的巨变


2000年4月9日,波密县易贡乡发生世界罕见的巨型山体崩滑,原有的通麦水泥桥被冲毁后,5月,建设者力排万难建起了悬索吊桥,为修汽车保通便桥运送材料。中间的汽车保通便桥建成于2000年12月,承重仅有20吨,每次只能通过一辆车,而2015年底通车的通麦特大桥承重量达到400吨。
通麦特大桥,256米;迫龙沟特大桥,743米;102隧道、飞石崖隧道、小老虎嘴隧道、帕隆1号隧道、帕隆2号隧道五条隧道,累计全长6180米;总投资近15亿元,2012年底开工,2016年4月正式通车,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让“通麦天险”正式成为了“历史名词”。这段路过去平均通行时间需2小时,如今只要20分钟。川藏公路西藏境内举世闻名的通麦“卡脖子”路段成为历史,通麦天险从“险”到“通”!云蒸霞蔚下,曾经的惊魂经历不复,行经者多了一份品味风光的安然↓↓

3-10.jpg

3-11.jpg

3-12.jpg

3-13.jpg

摄影/汤志涛


“山崩地裂无所惧,越是艰险越向前”。

谨以此,

向川藏线上的建设者和坚守者致敬!

有他们,

我们今日才得以安享西藏之美。

他们的每一次俯身,

也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3-14.jpg

 

END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原文有删减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