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站、雷达、卫星……如今多种观测手段、数以万计的站点共同提供着体量庞大的气象观测数据。这些实况数据各有千秋,是气象学科发展的最基础数据。
相对湿度实况 截图来自中国气象数据网GIS综合展示
当然,这些数据也并非拿来即可使用,而是需要进行加工才能放心使用。
首先,由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数据信息会在各省的气象台进行汇总,接着会进行“质量控制”,将某些错误数据去掉或订正,最后各省会利用FTP文件传输的方式,将该省该时刻全部观测站点全部物理量数据打包为一个大文件,上传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通信台。
五道梁气象站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网
实况数据是天气预报的源头,缺少了它,模式数据便没有了可输入的初始值。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况气象数据产品也愈发丰富,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全球天气气候变化的每个细节。
产品多样化,满足气象业务实际需求
实况产品越来越丰富了。
小时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1小时降水、卫星云图、雷达产品、智能网格实况产品等为气象服务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和佐料”,帮助公众感知天气实况、预测未来。
此外,从数据总量增长方面来说,自1979年以来,全球地面气温、海表温度、高空温度、飞机报、全球降水日值数据总量增长分别达到169%、134%、83%、73%、89%,空间覆盖度明显提升。
产品质量提高,精益求精
数据齐全了,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又是一个问题。
精细化、高质量的实况数据产品一头连着科学有效的决策部署,另一头又连着百姓的安危。
为此,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不畏风险,走进灾害高风险地区,了解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分析影响实况产品质量的外在原因,找到了“痛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技术攻关,提升了产品的质量。
正因为如此,气象服务才更加便捷。农民可以根据气候资源分布合理选择耕种作物,航空公司可以根据气象资料推算飞机航道上的颠簸指数……
图片来源:人民网
未来,实况数据产品会进一步回应群众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迈向新的征程!
END
参考资料: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