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遏制气候变化,必须要实现“碳中和”?他们这样说

最近 “碳中和”成为热词 

尤其是寒潮频繁“出没”

更让大家对气候变化的恶果 有了切身体会


8.jpg




专家观点


丁一汇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当前减排目标是兼顾我国国情和基本利益的积极承诺
  • 减排承诺将带来新一轮能源革命,未来十年是关键期
  • 二氧化碳衰减期难以预测,未来考虑人工介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丁一汇说

达到碳峰值并非简单的单位GDP下的峰值,还需要碳总排放量控制增长。其目的是保持GDP稳步增长这一前提下实现达峰目标,以及达峰后尽快实现碳排放总量下降

中国做出碳排放的承诺,是兼顾我国国情和基本利益所做出的积极承诺,其背后需要大量数据和科技支撑。


尽管减排目标明确,但要达到碳中和的目标仍有多座“大山”需要翻过。我国尚处在发展阶段,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排,背后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撑。
9.jp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年能源消费总量


新能源带来的技术创新将会是引领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因此我国提出减排目标,对于经济和环境保护都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需要降到320百万分比浓度以下,全球温室效应才能得到有效缓解。但是二氧化碳衰减期在不同条件下是有差异的,因此,即使各国按照约定时间达成碳中和目标,全球温度是否会按照预期有所下降仍是未知的。


10.jpg




柴麒敏
生态环境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

  • 控制地球温升需各国采取快速有效的减排行动,分区域、分阶段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
  • 全球而言,低碳转型发展是机遇也是调整
  • 对我国而言,技术进步和清洁能源发展提供了转型基础,绿色发展不仅 是要求,且适合我国国情。



柴麒敏说

无论是控制在1.5℃还是2℃以内,全球剩余碳排放空间均非常有限,急需采取积极有效和快速的减排行动,分时间段和区域,逐步在全球范围内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目前,我国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和科技支撑,在应对挑战过程中,同样有较多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将以此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经济形态,像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先进储能、绿氢冶金和化工、零碳建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气化高速铁路等新型低排放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投资方向,创新和绿色发展也与我国所倡导的产业转型向中高端发展、高质量发展是高度一致的。


对于产业转型发展中一些高度依赖于能源发展的产业和区域需要国家制定和研究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从政策设计、产业布局等方面,实现公平转型,为受影响的地区、产业和人群提供保障和支撑。


11.jpg

以GDP总量占全球90%的G20国家为例,2019年这20国排放了全球78%的二氧化碳,但至今只有9个成员国以法律条文或者政策文件的方式提出了“碳中和”抱负,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尼、俄罗斯、沙特、土耳其仍未表态,美国、意大利、墨西哥、阿根廷还在讨论。





翟盘茂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全社会史无前例的转型,涉及多部门深度减排的行动,全面的减排方案的组合以及显著的投资升级;


翟盘茂说

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需要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尽快达峰。过去10年中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每年增加1.5%,此外二氧化碳在大气当中滞留的时间很长,如果不设定达峰时间,全球碳排放总量将很难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越来越高,升温幅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尽早实现碳达峰很重要。


12.png

中国零碳转型七大投资领域带来巨大市场规模和效益。图片来源:《零碳中国·绿色投资》报告



黄蒙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

  • 国家应结合“十四五”规划尽早部署“绿色经济复苏”计划和“碳中和”方案


黄蒙田说

虽然全球一直在呼吁温室气体减排,但2019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高达367亿吨,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比1990年气候变化谈判开始时高出62%。尽管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2至5月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所降低,但在2020年6月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日排放量大多已恢复到接近2019年水平(低于2019年水平的5%以内)


13.jpg
风力发电和港口夜景 





张国斌
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处三级调研员

  • 林蓄积量的增加,可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储碳功能
  • 吸收并固定大气中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助于促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


张国斌说

气候变化对森林蓄积量产生重要影响,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是“关键一招”


14.jpg
中国森林覆盖率正在逐年提高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