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布局金融气象科技攻关任务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气象与金融协同发展,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位推动 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蓝图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是影响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绿色转型、强化风险防控,既是气象与金融工作的共同使命,也是展现作为的共同舞台。
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探索发展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
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中国气象局以更高站位、更强使命、更宽视野采取系列举措绘好“气象×金融”顶层设计蓝图——
5月,中国气象局印发《“气象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围绕包括金融服务等6个方面18类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安全有效、最大程度地释放气象数据资源要素价值,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8月5日,中国气象局印发《金融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4—2030年)》,明确以金融领域包括保险、期货、银行、证券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导向,围绕金融气象理论研究、气象为行业风险减量服务技术及气候变化对金融行业影响压力评估和预测等主要方向推进研究,并提出加强团队和平台建设等。
同时,中国气象局持续加强“气象×金融”实践探索与政策机制研究,推动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制定金融气象政策举措,系统部署巨灾风险、农业保险、气象指数、投融资服务、风险减量等重点任务,构建业务协同、保障有力的气象与金融协作机制。
……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在中国气象局的系统谋划下,“气象×金融”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正不断迸发,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和5个国家级业务单位与20家保险企业开展了200多项服务合作;各级气象部门还通过气象服务、科技研发、工程建设等多种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天气实况监测、预报预警、气候预测、灾害风险评估、数据资料共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多种场景服务。
强化支撑 凝聚金融强国建设强大合力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加强战略合作,推动构建“保险+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新模式;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工商银行合力推动建立气候灾害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以降低气候灾害风险对金融机构资产安全的威胁。
今年4月3日,中国气象局组织召开金融气象服务工作座谈会,邀请金融有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以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气象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和推进金融气象工作,赋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各级气象部门也纷纷与保险、银行、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加强行业合作交流,推动供需匹配、协同发展。例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证券期货公司深化合作,联合研发面向期货市场的气象指数产品,加快金融气象产学研用结合。上海市气象局与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工作方案探索“气象×金融”协同联动,推进天气指数期货等天气衍生品的研究和发展,开展气温、降雨、风力、日照等天气指数衍生品设计,提供气象资讯服务,增强气象趋利避害能力。河南省气象局与6家保险企业联合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天遥保险气象大数据工作站”,实现跨行业人才、技术、资源融合应用,联合研发农业保险精准服务、农产品溯源保险业务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早在2021年5月,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就与大连商品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发“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后续以此为抓手,在水产养殖、电力销售、果树种植等领域试点推动“天气指数保险+衍生品”模式落地;同年6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展战略合作,共同研究气候衍生工具如天气指数期货的可行性分析、产品研发、市场调研等内容。
202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办了气象风险与保险联合开放实验室,并以此为平台,有效推进了气候风险分析、天气指数保险、灾害风险模型和相关保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实践落地。
2024年9月,“气象×金融”科技创新再出新成果——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1.0版本正式发布。该平台针对能源、农业、交通运输、电力行业的应用场景,创新构建出与实体产业在生产、经营及管理等气象风险敞口相匹配的、具有经济指示意义的金融气象服务产品。郑州商品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淑华指出,该平台涵盖领域广泛、指数类型丰富,将为气象风险管理领域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探索适应我国发展阶段的“气象×金融”服务模式的有益实践。
中国金融气象指数与服务平台
减损增效 以高质效服务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利用天气衍生品的风险对冲功能,实现风险转移闭环,是‘气象×金融’创新服务‘三农’等领域的生动体现和积极探索,对于形成天气风险管理新生态具有引领作用。”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王玉飞表示。
2023年,挂钩“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了服务主粮作物、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电力能源等领域的天气衍生品试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反响。
“我的100亩油茶园都投保了油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每亩自费60元就可以最高享受每亩2000元的保额。”浙江省仙居县三效经济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志前说。
仙居油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于2023年年底首次试点推出,规定在不同时间段内,气温低于阈值即触发理赔,2月28日,又一笔理赔金发放到投保农户手上。
“以前发生冻害,只能自己承担,有了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达到-2℃就能获得理赔,且速度快。”4月3日,浙江省玉环市清港镇垟根村农户张克龙领到了9825元赔偿金。
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由玉环市农业农村、气象、保险等部门联合推出。2023年,该市共有730位农户投保,面积达10325亩。
……
这些正是气象与金融保险部门共同探索“气象×金融”服务模式,研发相关产品并有效应用的具体实践。在金融气象服务的体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内容和产品持续丰富的同时,其质量和效益也在明显提升。
对风险“做减法”——积极推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在保险领域的服务应用,推动气象服务保险从“灾后”补偿向“灾前”预防和“灾中”处置转变,减少灾害损失和保险赔付。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推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风控平台、大灾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对接,及时为投保用户提供灾害风险提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南监管局、湖南省气象局、湖南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湖南财产保险业气象灾害风险减量服务的通知》,研发保险智慧气象灾害风控服务平台,实现保险气象风险“一张图”监控和分级应急调度“一键式”处置,2020年至2022年承保标的物减损金额超11.5亿元。
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与地方财政、海洋、保险部门联合推出海洋牧场巨灾保险,将海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级作为触发海洋牧场经济损失赔付的依据,为养殖牧场提供风险保障2600万元。
对服务“做加法”——研发多种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台风、暴雨等巨灾指数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衍生品”产品,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福建气象部门研发茶叶、枇杷等特色农产品低温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实现了“触发即赔”,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保额达 6.7 亿元。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部门持续深耕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服务,在2023年旱情发生后为大批牧民“兜底”,带动2024年肉羊投保规模增加近50%。
广东气象部门建立“阈值触发、指数定级、精准快速”巨灾保险服务机制,2022年出具台风、强降雨巨灾指数计算报告62份,保险公司据此赔付17个地市政府共约4.6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和浙江省宁波市气象局联合出台工作方案,探索推动气候贷业务落地,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支持。6月28日,全国首笔光伏气候贷于浙江省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落地,帮助客户减少支出贷款利息约6.2万元。
未来,气象部门将建立系统完备的金融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加快拓展金融气象服务领域,强化分险种、分灾种、分影响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产品研发,不断丰富服务产品的类别、提升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发挥气象服务对金融避灾减损、赋能增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