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雪,许多滑雪度假村就不得不关门歇业。如果下起大雨,前往商场和餐厅的人流就会骤减。如果遭遇持续高温热浪,保障用电就会变得格外艰难。天气的变化,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每个领域。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有时还会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气温指数衍生品为代表的天气衍生品,成为有效对冲天气风险的应对措施之一。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合作,开展研制长江中下游气温指数衍生品试点工作。这一富有突破性的尝试,推动了气象数据向金融服务的延伸。
明需求:安全有效融合双方核心数据
从原理上看,天气衍生品并不复杂,例如双方就一系列气象与金融数据指标达成一致意见,当降雨量达到某个阈值,或特定温度持续一定天数,一方就能获得回报。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气象和金融数据均存在一定敏感性,数据协同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更需要考虑数据安全、数据协同机制和政策法规,让双方核心数据安全、有机融合。2021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的就是破解这一难题。
双方通过制度化框架,明确了数据协同的边界,正式建立以核心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工作组,推动数据在合规框架内实现高效交互与深度融合。通过深度合作,双方在市场端汇聚了核心电力、农业和国际天气衍生品数据,在气象端汇聚了高分辨率、高质量的气温站点数据以及实况融合分析格点数据。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数据应用室主任曹磊表示,在编制长江中下游气温指数方案时,针对气温指数数据采样频率偏低、难以精确反映气温风险等问题,研发团队使用频率更高的逐小时气温数据,以确保指数的精确性。同时,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研发团队为气温指数设置差异化的基准温度,并制定了异常情形处理规则。
谋应用:提供天气风险管理新工具
长江中下游气温指数研制成功后,可以用于哪些领域?对此,合作双方早有谋划。
郑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经营主体或其他实体企业,可以依据天气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情况,通过天气指数套期保值操作来规避天气变化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
长江中下游气温指数基准地覆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1个直辖市(上海)、6个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以及重要的农业生产县和电力消费城市,该基准地全社会用电量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47.13%。“对目标城市用电量和130多个行业用电量的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气温指数(模拟)与城市用电量相关系数在0.8以上,与部分行业用电量相关系数在0.9以上。”曹磊说,这种较强的相关性为气温指数发挥作用创造了基础条件,可为电力行业提供天气风险管理工具,对冲气温变化导致的能耗波动风险。
在农业方面,气温指数也能够发挥避险作用。例如发行天气指数保险的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该指数改进保险合同,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关注天气风险状况,指导农业生产决策,降低保费、运营成本,以更好地保障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一合作对于整个金融类天气指数市场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它能够促进“气象+期货”业务的深度融合与标准化发展,引领中国天气衍生品市场萌芽发展,为未来研发风、光、水等各类天气指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