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所有比赛项目已收官,并将于今晚圆满落下帷幕。回顾“十四冬”,每一场精彩纷呈的比赛背后,都有气象科技“利器”的加持和气象工作者精细周密的研判。
单板滑雪障碍追逐赛提前25分钟开赛;单板滑雪公开组障碍追逐混合团体赛推迟110分钟开赛;单板滑雪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等项目延期举行……在“十四冬”的赛场上,多项赛事优化调整开赛时间,背后原因都指向了同一个——天气影响。
在冬季运动项目比赛中,由于天气原因致赛程优化调整是常态。尤其是雪上项目,对降雪、能见度、风向、风速、气温、雪温等气象条件更为敏感。对赛程的精准科学调整,是对运动员竞技安全、高水平发挥的守护,也是“百米级、分钟级”的赛事气象服务保障的鲜活缩影。
精准“看天”,找准赛事“窗口期”
单板滑雪障碍追逐赛有“雪上跑酷”之称。2月16日,比赛前一天,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十四冬”凉城赛区气象台一线预报员马学峰在现场领队会上提示,天气过暖、有融雪风险,将对比赛造成影响。
根据预报,竞赛委员会将10时开始的比赛提前到9时35分开始。气象数据显示,比赛时段的气温预报与实况变化一致。“预报太准了。”障碍追逐项目竞赛长王楠说。
在21日的单板滑雪公开组障碍追逐混合团体决赛中,天气难题则从气温变成降雪与大风。
赛区前几日出现了持续降雪,按照计划,在决赛开赛前,工作人员必须要清理雪道的积雪。21日清晨,雪虽已停止,但根据最新预报,当日风速可能达14米/秒,不仅可能对比赛产生影响,也超过了缆车运行要求。缆车上不去,雪道就没办法清理,又会影响比赛进程……比赛是否需要推迟,推迟到几点?今天还能不能比赛?现场气氛有些紧张。
“别急,我们等你们的预报结论!”竞赛长王楠的语气充满信任。
马学峰不负所托,和同事宋彦妮仔细核对预报团队传来的逐小时风速预报,最终得出风力逐步减弱的预报结论。8时30分,缆车恢复运行。
10时30分,竞赛委员会召开仲裁委员会,根据风力预报结论,王楠决定马上进行公开训练,最终开赛时间由原定的10时推迟到11时50分。
首席预报员马学峰在障碍追逐赛比赛现场向裁判长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摄影:李鹏
对风力“窗口期”的捕捉,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赛中则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21日上午整体风速较大,但空中技巧赛道海拔相对较低,山腰处风速正午前后可能减弱,会出现短暂‘窗口期’。”20日晚,“十四冬”扎兰屯赛区空中技巧赛事服务气象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江靖在与竞赛委员会对接时说。
受冷空气影响,扎兰屯赛区气温骤降,风力加大,运动员面对着天气考验。依据气象预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竞赛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制定了两套调整预案。同时,扎兰屯赛区气象台迅速响应,在“冬运会赛场气象实况”微信小程序中新增空中技巧实况数据专项服务模块,优化分钟级刷新界面,帮助竞赛委员会精准把握风力减弱“窗口期”。
经综合研判,竞赛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实施了整体顺延90分钟的预案。21日中午,自由式滑雪公开组女子空中技巧比赛开赛。数据显示,12时空中技巧赛场中间点风速为3米/秒,小时极大风速为7.5米每秒。而原先开赛时间9时至10时的小时极大风速高达11米每秒。精准预报,再一次为顺利比赛捕捉到宝贵的天气“窗口”。
21日9时至10时,空中技巧中间点小时极大风速高达11米/秒 拍摄:邢建民
用足科技“利器”,激活“人”的智慧
保证赛程及时科学调整,是“十四冬”气象预报团队的不懈追求,这背后少不了科技力量的加持。
在凉城赛区,气象部门设置7个监测点位,其中最高点位在海拔2079.9米处。气象保障人员每天都要到现场开展巡查、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并对赛场办公室和赛区气象台的网络安全进行维护巡检。
在扎兰屯赛区,气象部门在每条雪道的起点、终点和关键点都设置了气象监测设备,加上扎兰屯新布设的X波段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等,结合气象卫星的监测,可同时实现地基、空基、天基全时空立体化监测。
曾经服务过成都大运会的“气象方舱”——1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集成了微波辐射计、毫米波云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等多种设备,可以直接对准天顶和赛道扫描,帮助预报员观察到精细至秒级的风速变化。
记者探访“气象方舱” 拍摄:邢建民
以精密监测为基础,内蒙古气象部门持续提升预报技术水平,自主研发5项气象预报技术成果,包括内蒙古睿图1公里数值预报系统、赛场次百米级(60米)精细数值模拟、赛事高影响天气集合预报、基于深度学习的赛道站点预报技术(MIFS)、赛场雪务精细化客观预报等。同时,引进北京市气象台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方法集成预报技术(MMIC)、中央气象台基于深度学习的站点集成预报方法(STNF)等两项北京冬奥会预报技术。
这些技术让赛事气象预报达到“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要求,在“十四冬”的舞台上展现我国气象科技的“硬实力”。
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小脾气”,而要摸准其中规律,仅有科技“利器”还远远不够。
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气象局的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专家郭宏表示,因为风的变化具有突变性,受地形的影响也非常大,在同样的风力背景下,不同赛道的风向风速都会有差异。此时,预报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专业判断,起到关键作用。
“十四冬”气象预报服务团队一起研判天气形势 拍摄:邢建民
扎兰屯赛区16名气象预报服务团队成员中有5人曾服务保障过北京冬奥会。当时他们花了4年时间摸索山风的特点,如今结合“十四冬”赛区地形以及气候特点,能够快速搭建出预报思路的“立体模型”。
“十四冬”各赛区气候和北京冬奥会张家口等赛区的气候不尽相同,风场环流复杂,风力变化往往让人捉摸不定。然而,准备时间不到一年、实战驻训时间仅有一个多月,新赛道缺乏历史观测资料,需要重新布设气象站,研究天气规律,预报团队几乎从零开始。
从2023年12月集训开始,每日5时起床制作、7时发出第一份预报产品后,一部分队员沿着赛道上山,一步一步从山脚到山顶,感受风的不同,观察云的变化,分析每一条赛道的地理特征、每一个气象点位的气象要素变化特点。
当夜幕降临、雪场寂静下来,气象台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仍在热烈地咨询、讨论、复盘。有的人到23时都不走,只为在更短时间内积累尽可能多的山地气象预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