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预报技术助中欧班列“提速”
2000多年前,驼铃商队穿越苍茫大漠,走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今天,中欧班列满载货物穿行在亚欧大陆,古丝绸之路再闻驼铃声。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跨越亚欧大陆,经过多个气候带,在长达数十天的运输途中,天气千差万别。浙江气象部门选取沿线的气象高敏感商品,基于沿线多年的温度、风力、风速等数据,构建商品品质安全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给出气象高敏感商品适宜运输月份;研发红酒、巧克力、液态化工品等气象高敏感商品安全运输日历、气候运输风险等产品,为企业制定商贸计划提供科学建议;搭建中欧班列商贸物流大数据应用及数字化平台,实现沿线地理信息、班列信息、集装箱内微环境实况信息、沿线天气实况、全程天气预报等各类信息集约共享,中欧班列商贸客户、货运代理、收货人等相关方都可实时获取相应信息。
古之长安、今日西安传承着鲜活的“丝路印记”,如今又是中欧班列的集结中心。2020年12月,陕西省气象局加入中欧班列商贸物流气象服务联合体,承担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任务。中欧班列货物运输在装车发运、末端派送和中转服务时对大风、降水等天气敏感,部分产品生产、包装、运输方式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软件研发团队自主开发中欧班列气象服务平台,可实时查询沿线主要城市天气预报。
辽宁省气象局为保障东北海陆大通道交通安全,成立了交通气象和智能应用团队,围绕区域交通气象安全保障开展科研攻关,比如针对降水诱发的公路、铁路损坏等研发气象服务产品,先后获批辽宁省气象局核心攻关课题1项、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创新基金1项,其研制的《公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评估》《铁路水害风险预警等级》获批成为地方标准。
大连精细化海洋气象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体系日益完善——建成PLIMSS客运航线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应用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建立了逐小时航线及影响预报;深度融合气象、海洋、船舶AIS、航运等数据,基于船舶位置,开展客运船舶航行风险实时告警;实现航运企业自主查询任意船舶的航行风险等级变化。
深耕绿色“丝路” 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2015年,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用绿色画笔绘就大美画卷,多地气象部门深耕“绿色丝绸之路”,合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绿色发展赋能。
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全天候、高密度观测,每天产生6万多条数据,据此绘就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成为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依据。黑龙江省生态气象中心采用多源卫星遥感海冰数据,研究北极海冰及北极东北航道海冰变化,分析每年航道区海冰融通时间及每年可能影响航道通航的关键区域。
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开展蒙古高原生态环境、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等监测评估十分重要。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建立由自治区和12个盟市气象部门卫星遥感应用单位及相关行业、企业、高校等部门构成的“1+12+N”气象+高分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同时,内蒙古气象局研发基于上下文的火情识别模型、火灾蔓延模拟等算法,建立覆盖蒙古国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平台。此外,内蒙古气象局还开展土壤湿度精细化监测,制作土壤墒情和干旱监测产品,服务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十年只是序章。站在新的起点上,气象部门将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