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全球沸腾的时代到来了”。近日,由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李庆祥团队基于其研发的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升级版本China-MST2.0再一次印证了“全球沸腾时代”的说法。
2023年7月23日,儿童在希腊雅典一处喷泉玩水。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入夏以来酷热席卷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多地高温纪录被刷新。新华社发(莱夫特里斯·帕察里斯摄)
李庆祥团队研发的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China-MST)来自中国的全球温度基准数据集,该数据集收集了1850年以来全球陆地气温数据,并在整合近10多年若干个国家和区域的相关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一个全球陆地均一化气温数据集C-LSAT,进而创新数据集集合重建方法和参数、重建不确定性评估模型,并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信息中心(NCEI)研发的全球海表温度数据集ERSSTv5融合而得到。近期,该团队进一步针对北极最大和最小冰面面积情景,对北极地区的气温数据进行了集合重建,升级为数据集China-MST 2.0,其给出了多达近千种不同扰动参数组合的集合数据,为系统估计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使得该数据集成为了全球覆盖更为完整的数据集产品。
基于China-MST2.0,团队评估指出,2023年上半年全球温度已经位列有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三高温年,仅略低于最暖的2016年上半年和次暖的2020年上半年。从月平均来看,随着厄尔尼诺事件不断发展,4月份开始全球平均海温达到了有观测记录以来最高的当月最高值,6月份全球平均陆地气温也上升到有观测记录以来当月的第2高温,二者共同作用,使得5月份开始,全球平均表面温度达到了破当月纪录的最高值。
基于China-MST2.0的进一步分析还表明,进入今年下半年以来,在厄尔尼诺事件、部分区域野火等推动下,全球表面温度继续攀升。7月份全球平均海温、全球平均陆地气温和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均已经达到破当月历史纪录的最高值;考虑到7月份气候平均值也是一年中最高的,7月还打破了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温度最高值。如果参考2023年8月至12月平均温度达到近5年(2019—2022年)的平均水平,2023年平均温度将打破2016年最高的温度纪录(升温为1.25 ℃)。从目前全球温度的水平,结合厄尔尼诺发展进程及其短期预报结果,及全球温度变化相关最为密切的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极端正位相来看,这一破纪录的情况极有可能在2023年成为现实,2024年甚至可能会出现更高的全球温度。李庆祥认为,导致全球2023年极端变暖的因素有很多,如人类活动、厄尔尼诺、太阳活动和汤加火山的滞后影响等。其中人类活动(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主导了长期的气温升高趋势,特别是在50年到100年以上的时间尺度内;在10年左右或以下的时间尺度内,气候系统内部的波动变化,比如厄尔尼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等对短期的变暖趋势产生影响较大。
“全球变暖对区域性气候变化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李庆祥解释道,一方面,变暖可能导致区域性温度变化趋向于极端化。比如由于北大西洋涛动(NAO)等环流异常对东亚冬季地面温度带来明显影响,导致极寒事件多发,使得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区域平均温度并没有显著升温,但具体体现则是夏季的最高温度升高,冬季的最低温度降低,即极端气温波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人体感知热应力指标(特别是酷热指数)的变化显著快于温度本身的变化,温度加速上升时,人们体感的热不舒适性将会显著增加,特别是低纬度地区更为突出,这些均值得引起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