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记录有许多神兽、神话,与现实中发生的严重气象灾害密切相关。《山经》中相关神兽的记载包括其所处地理位置、长相、名字,以及见到就会发生的灾祸。记载方式为“某山,有某神兽,其状如何,其名曰某,见则有何灾祸”。意为此种鸟兽一旦出现,就会发生此类天灾人祸,如“大水、大旱、大风、大疫、大兵”等等。古代山林未辟,鸟兽众多,每当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受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某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动物会突然出现,甚至大量聚集。认知的局限性使得先民将神兽与天灾的关系直接因果化,因 此,将神兽当做天灾的征兆就不足为奇了。流传至今的不少农时谚语仍有关于动物行为预示气象灾害的,如“蚂蚁搬家蛇过道,水缸穿裙山戴帽。鼠出洞穴鱼跃水,云层翻滚降冰雹”“燕子低飞要下雨”“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等,均是以动物的出现、聚集等反常行为,来预报天气变化。据统计,《山经》中与旱灾相关的神兽有13种。其中肥遗“见则其国大旱”,鵕鸟、人面鸮、大蛇、鸣蛇等6种神兽“见则其邑大旱”,鱄鱼、颙、肥虫遗、獙獙、薄鱼等6种神兽“见则天下大旱”。
鱄鱼,大概是今天的石斑鱼。《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二经》记载“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说的是在鸡山下的黑水中,有一种鱄鱼,长得像鲋鱼却长着猪毛,叫声像小猪一样。当它出现时,天下便会大旱。《吕氏春秋》中记载“鱼之美者,洞庭之鱄”,现今的石斑鱼,长得像过山鲫(攀鲈鱼),味道鲜美,背上生有长长粗粗的鱼鳍,会发出“哼哼”的、像小猪一样的声音,当河里的水量不足时,能够跳出河道,在陆地上用鱼鳍爬行跳跃,寻找水源,更换河流。所以当在陆地上看到“鱄鱼”,说明河水干涸,出现旱情。肥虫遗,大概是蜻蜓。《山海经·西山经·西山一经》记载“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六足四翼是昆虫的特征,蜻蜓腹部长长的,类似蛇。有谚语称“蜻蜓高,晒得焦”“黑蜻蜓乱,天气要旱”,可以看出,蜻蜓多而高飞,与干旱天气有关。一说肥虫遗是蝗虫,“旱出蚂蚱涝出鱼”“旱极必蝗”等谚语说明,当干旱的时候容易出现蝗灾。据统计,这13种神兽中,有5种出现在《东山经》中,在今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黄河流域沿岸省份。其余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广东、广西等地。郑州大学教授刘继刚在《先秦灾害述论》中,统计了先秦时期灾害得出结论,先秦时期的旱灾主要分布在北方旱作农业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区,其 中 山东45% 、河南24% 、山西16%、陕西13%、江苏2%。从气候学上来说,鲁豫陕鄂等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处于我国季风边缘区,季风进退和强弱的不规律变化易导致降水持续偏少;加之受东亚季风阶段性偏弱影响,来自西北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偏弱,不利于降水产生,导致了干旱出现。山东、河南等省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属于大陆气团,水分含量少,且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导致近地面层湿度小,空气干燥。冬季陆地的高压气流流向海洋低气压带时,形成干冷的大风天气,土壤水分蒸发量大,会导致春旱;夏季,黄河中下游地带,大陆副热带高压比较强,次高压不断增强分裂东移,造成长时间晴朗的稳定天气,易出现大范围干旱。
另外,《大荒经》中还记载了有关干旱气象灾害的神话传说。帝俊之妻生十日、炙杀女丑、夸父逐日、黄帝蚩尤大战中女魃止雨等故事,“十日炙杀之”“将饮河而不足也”“河渭不足,北饮大泽”等描述,均是对我国远古时期极端干旱气候事件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