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知丨露水并不白,为何叫“白露”?
前两天,白露节气刚过,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其中的文化知识。
露水本是无色透明的,那为何要称为“ 白露”呢?事实上,白露泛指的是秋天的露水。古代中国人按照五行思考世界,按照古人的认知,一年的四季和五行及五色有个对应关系,秋季属金,金对应白色,所以称秋露为“白露”。
对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可见,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
从气象学角度上看,其实南方的四季和北方的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可能形成露水。空气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并且空气中能容纳水蒸气的多少和气温成正比,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的温度点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多余的水蒸气便会凝结出来。在气象上,我们通常将水汽发生凝结的温度点称为露点温度。
低层大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结,一般多出现在地面气温迅速下降的晴朗无云的夜晚或清晨,此时如果附着在草上、树叶上或其他物体上,就形成了露水。其中,露水在秋季最为常见,因为秋季有利于露水形成的气象条件较容易满足。而且由于秋季的日出比夏季晚,露水在草木上停留的时间,被人们看到的机会就更多。但是在夏季,只有起得很早的人们才会见到露水,随着太阳的辐射增加,露水也会逐渐蒸发。
其实,露水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白天光照强,农作物会蒸发掉大量的水分而发生轻度的枯萎。到了夜间,由于露水的供应,又使农作物恢复了生机。此外,露水还有利于作物中有机物质的转化和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