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台风是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每一个台风登陆前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但登陆后也并不意味着它的一生就这样“潦草收场”,而是仍有可能继续造成严重的风雨影响。
通常来说,台风登陆后最终的宿命是逐渐减弱消亡。这是因为,一方面,陆面相较海面更加粗糙且有很多障碍物,掠过陆面时产生的摩擦力会消耗掉台风的能量,导致其减弱;另一方面,海面上有充足的水汽不断为台风补充能量,而登陆后水汽等能量来源迅速减少,台风会持续减弱,最终消亡。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遇到适合的大气环流、地形等配合,台风仍有可能给登陆点千里之外的地方带去极端强降水。台风登陆后,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气流引导下,可以继续北上,但如果途中遇到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它的残余环流可能长时间被拦截滞留在某地,累计形成极端降水。例如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其残余环流北上途中,副高与西部另一个高压脊互相连通,形成一道“高压坝”横亘于北方,受陆地摩擦等影响已经“元气大伤”的“杜苏芮”,无力冲破这一阻拦,只得在华北地区放慢脚步。同时在“杜苏芮”残余环流及其东侧的副高之间形成一条东南水汽输送带(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输送到华北地区,为持续降水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而急流遇到太行山、燕山等地形被迫抬升,水汽凝结,进一步为强降水助一臂之力,最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一场持久的暴雨。有时,北上的台风还可能变性为温带气旋。这种变性是指热带气旋北移至高纬度地区后,由于外部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变化,其暖心对称结构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冷空气汇入,并形成深厚的冷心中心,使其失去了热带对流系统的特性,变性为温带气旋。台风在变性后并不代表风雨会减弱,相反,与冷空气结合会使变性中的温带气旋激发更大的能量,带来更强的狂风暴雨。例如,2018年的第18号台风“温比亚”书写了132个小时超长生命史的传奇,它从上海登陆我国,沿途播洒大量雨水,三天之后在山东北部变性为温带气旋并进入渤海湾,因为与冷空气相结合,它在变性后一度加强,继续在山东半岛、东北南部造成强风雨影响。
除了登陆后不可放松警惕,台风登陆点之外的地区也有可能受到台风影响。一般来说台风的主体区域降水集中、范围较大,但其外围环流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台风倒槽”,它是台风远距离引发强降水的一把“利器”。台风倒槽是一种大气环流形势,它是台风环流北部出现的偏南风和偏北风之间的切变,是一片向北突出的低压区。台风倒槽作为一个狭窄的空气辐合带,此处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强烈,十分利于降水形成。当台风外围的倒槽伸展得很远时,就能导致远距离降水。例如今年第4号台风“泰利”,虽然登陆地点是在广东省,但它形成的台风倒槽却位于江苏、安徽、浙江一带,从而造成了千里之外江淮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因此,面对台风来袭,必须密切关注其动态及可能造成的持续影响。无论是在台风登陆之后,还是在台风登陆地点之外,都需谨防其带来的暴雨、城市内涝灾害和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