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应对”主题论坛
日前,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应对”主题论坛上,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孙颖指出,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增大,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减小,同时强降水的发生概率也在发生变化。根据克劳修斯-克拉伯龙方程,温度每增加1℃,大气的持水能力增加7%,全球降水的变化受到能量平衡的约束,这意味着强降水事件会增加。
孙颖通过对中国区域气候长期变化和重大极端事件的归因研究,揭示了温室气体排放等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的影响。指出,人类活动使得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大,例如,2022年长江流域和2023年华北破纪录高温事件的背后都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高温事件发生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2022年长江流域的持续高温引发了严重的干旱和降水短缺,能源和公众健康等都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未来人类排放的继续增加,类似的高温事件可能变得常态化。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减小了极端低温事件发生的概率。2015年和2016年中国东部的超级寒潮事件,导致中国东北、华北、华南等地气温达到历史新低。如果没有人为导致的气候变暖,类似的冬季寒潮事件会更强烈。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使类似寒冷事件的发生概率明显减小。
近年来,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广发强发、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涉及部门越来越多。如高温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结束时间越来越晚,这在今年的华北高温中也有所表现。同时,一些极端强降水事件正在发生变化,比如2020年长江流域的“暴力梅”事件,和全球变暖以及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异常都有显著联系。全球变暖可能使一些极端性突出的事件发生概率明显变化。
除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本身的变化,一些事件也出现了明显的复合型事件特征,比如高温高湿、高温干旱、降水洪涝等事件的复合。
孙颖提示,今后应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做好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的精密化监测,加强对极端事件原因的研究,从归因和机理的角度理解极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将之应用于预报预警工作,同时加强能源、水资源、人体健康等方面的评估,从适应和减缓的角度做好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