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对中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等输送和平衡有重要作用。副高的强弱和位置是我国雨带分布的“指挥棒”,它的身上长着一条纤细的“马甲线”——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其季节性变化对应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位移。
通常而言,副高随季节有规律地变化。由冬到夏,副高北进和加强,引导夏季偏南风挟带着充沛的水汽逐渐向北挺进。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汇,形成的降雨带也随之北上,从而使我国各地由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
但其实,副高并不总是“按部就班”,经常会发生异常变化。我国汛期出现的大范围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一般都与副高的异常变化有关。例如,1991年江淮大水、1994年松花江和辽河水灾以及长江流域严重旱灾等,都与副高位置异常偏南或偏北等有关。
导致副高出现季节性阶段位置变化的原因复杂多样,它的变化不仅受到其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影响,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厄尔尼诺现象、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变化、欧亚大陆雪盖等大气下垫面外强迫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气象专家介绍。
例如,有研究指出,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在过去五六十年间经历了冷异常(在气候平均值以下)-暖异常-冷异常的周期性变化。相应地,中国东部的雨带,在冷海温异常为主时,雨带异常偏北,华北地区更加湿润多雨,而在暖海温异常为主时,雨带异常偏南,长江流域降水更加充沛。
雨带推移并不总是“有章可偱”
在我国,占据国土面积1/4的青藏高原横跨欧亚大陆,处于东西风带交界处,高度可达对流层中层,其东部、南部地形陡峭。
一年之中,江南春雨往往最早开启,这和青藏高原对西风带的扰流阻挡有密切关系;进入夏季,青藏高原逐渐由“冷源”变成“热源”,增强了东亚地区的海陆热力差异,使其下游偏南风加强发展,雨带进一步向北推进。
不仅如此,对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降水分布及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研究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青藏高原热力作用逐年减弱,我国东部雨带逐渐向南方移动,呈现“南涝北旱”的雨带异常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夏季青藏高原热力作用逐渐增强,我国夏季东部的雨带也逐渐北抬,“南旱北涝”的现象在近年来尤其明显。
然而,今年恰逢厄尔尼诺发展年,厄尔尼诺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温、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其影响我国雨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改变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增加西伸脊点和强度来实现。当前厄尔尼诺事件的快速发展可能加剧我国“南旱北涝”的雨带异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