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黄河流域气象文化纵览丨盘点发生在黄河的典型气候事件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萌芽和形成,以及黄河文明的绵延不绝,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测天象、占卜阴晴,探索日照、雨量、气温、霜期等自然演变,在多年观察、研究和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开展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1.jpg


水旱灾害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该流域气候复杂多变,是暴雨、干旱、沙尘等气象灾害的多发区。黄河流域由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水旱灾害多发,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洪水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其预见期短、威胁大;干旱则是黄河流域最常见的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


例如,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典型气候事件。


魏晋南北朝气候波动事件。魏晋南北朝自公元220年至公元580年,包括三国、二晋、南北朝。从全球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看,这一时期全球气候基本以寒冷为主要特征,存在“冷-暖-冷”世纪波动。这段时期正处于我国东晋时期,因此科研人员将这次温度突变命名为“东晋事件”。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东晋事件”的缘起。这对于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状况,揭示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意义。


1843年黄河中牟洪水决口千年一遇。历史上黄河两岸以水灾严重而著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全流域。但主要在下游,黄河下游南决乱淮 (河),北决乱海(河),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历史文献记载,1843年8月(清道光二十三年七月),黄河中游发生了一场大暴雨,由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性型暴雨造成。中游雨水的增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黄河径流量增加,造成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水势暴涨的情况,黄河干流潼关至小浪底河段出现千年来的最高洪水位。当时有“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稍带万锦滩”的民谣。暴涨的洪水造成黄河南岸在中牟九堡决口,改变了黄河流路,造成西自中牟、扶沟,东至鹿邑、亳州,南至洪泽湖一片汪洋,沿河的民房、庙宇、农田都被洪水冲损。据当时宫廷奏文不完全统计,豫皖两省约有40余州、县受灾,受灾面积4000平方公里。开封府护城堤也被洪水损坏,河南的科举考试被迫延期举行。


2.jpg


黑河断流之殇


在黄河流域,黑河因其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历史上,黑河沿岸水草丰美,孕育了沿途绿洲和繁衍不息的生命,黑河下游与蒙古相毗邻的内蒙古额济纳旗,曾是丝绸之路北路的咽喉要道,孕育过极其重要的汉代文明、西夏和元代文明。


随着流域人口增多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气候变化、战争破坏、水道被截等原因,黑河周边河道断流至今已有646年。


古河道断水后,黑河周边经历了数百年的风沙侵蚀,天然绿洲濒临消失,荒漠化不断扩张,沙尘暴灾害严重,环境急剧退化,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是促进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据史料及档案资料记载,黑河流域在历史时期总的趋势是在逐渐变干,尤其处于黑河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地区,属极端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少、蒸发强烈,风大沙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达3755毫米,日照强烈,8级以上大风日数平均54天,沙暴日数年平均为29天;并且气温显著升高,降水不断减少,区域暖干化趋势明显。额济纳地区多处泉眼和沼泽地消失,河水断流时段由20世纪50年代断流2—4个月逐渐延长到8—10个月,额济纳河基本也变成了一条干涸的沙沟,美丽的胡杨林几乎不复存在。


2000年,国家设立了黑河流域管理局,对黑河流域统一管理,逐步采取措施恢复居延海生态环境,每年通过“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向下游多次调水。在黑河水的滋润下,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下游的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枯死的胡杨林死而复生。


3.jpg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