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2 日,旨在推动全球早期预警等领域交流合作的“一带一路”全民早期预警高层论坛暨第 50 期多国别考察活动在北京举行。
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早期预警可以为防灾减灾救灾行动提供信息支撑,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WMO)助理秘书长张文建分享了早期预警行动的经验和做法。
世界气象组织(WMO)像个大家庭,各国利用各自的业务系统作出贡献,从而推动全球观测系统不断发展、预报能力不断提升。《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多次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球观测系统,促进气象信息和相关数据观测标准化,推动气象信息和相关数据交流共享。
全球观测系统不断发展,从地面观测站、探空气球、飞机到火箭、卫星,建成地-空-天一体化观测网。全球有超过10000个地面观测站,超过1000个高空站,超过1000个浮标观测站……中国在提升全球观测能力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风云气象卫星的观测覆盖全球,为全球提供服务。
WMO像一条生产链,在社会需求的引领下开展观测、数据交换、数据处理、天气预报、科研等工作,提供天气气候服务、水文服务、环境服务等,从而减轻灾害影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观测系统不断发展,更多的数据应用于预报模式,推动天气预报不断进步。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重要。WMO重视全球气候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球大气监测,发布温室气体监测公报,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推动气候服务。
未来我们将面临气候变化的巨大挑战——极端天气事件广发、频发,气候对经济社会与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需要推动全民预警倡议,提升地球系统观测能力,增强预报预警能力,推动交流合作。此外,WMO将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有了观测数据之后,如何利用数据显得尤为重要。1995年,第十二届世界气象大会通过的关于交换气象及相关数据产品的决议是WMO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全民预警的前身和基础。WMO鼓励每个国家实施统一的数据资料政策,以资料分享促进预报模式不断发展,让数据资料政策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