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沙尘天气?看看古人怎么说!
沙尘天气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并非现代“特产”。据科学家对深海岩芯和冰盖沉积物的测定,早在白垩纪末(距今7000万年),地球上就有沙尘暴出现。
在文献记载中,古人将沙尘暴多称为“霾”,比如“大风霾”“风霾”“大霾”“沙霾”“尘霾”等。在东汉班固所作《汉书》中,有许多与沙尘天气有关的记载。例如,《汉书·五行志》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明史·五行志》载:“成化二十一年三月戊子,大名风霾,自辰迄申,红黄满空,俄黑如夜。已而雨沙,数日乃止。”这些记载,大都是历史上重大的沙尘天气,对当时和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
古代文献中,不仅明确记载了沙尘天气发生的时间、地点,而且对沙尘天气发生时的一系列现象和感受也有身临其境的描绘。
除了史书,古诗中也有不少记录沙尘暴的情景。王安石在《读诏书》中写道:“日射地穿千里赤,风吹沙度满城黄。”司马光也在《和之美舟行杂诗八首·都门路》这样描写沙尘:“红尘昼夜飞,车马古今迹。独怜道傍柳,惨澹少颜色。”
其实,无论哪个朝代出现的沙尘暴,其形成的环境条件是一致的。历史上,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区域也正是气候比较干燥、植被比较稀少、沙质土壤含量比例较高的地区。
此外,沙尘天气的发生与人类活动的程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明代以前,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业开发的重点,因此沙尘天气发生的地点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上游一带。自明代开始,全国各地大规模开荒拓土,特别是河北、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地区,多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现象。
通过对历史上的沙尘天气的研究可以发现,沙尘天气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具备条件,尽管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