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相继发生几起森林火灾。据调查,这些森林火灾都是由祭扫活动用火引发。万幸的是,明火被全部扑灭,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但火灾事故的发生,仍为我们每个人敲响了警钟。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事实上,清明节前后,一直都是林火风险较高的一段时间。一是从气候背景来看,清明时节,气温快速回升,但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依然偏少,草木干燥,可燃性高;同时,春季大风天气较多,利于火势蔓延。二是从节气习俗来看,清明时节,人们常参与祭扫等活动,且传统祭扫活动中,多使用明火燃烧祭品。但很多时候,哪怕只是一点点火星,在风的“助力”下,也会酿成一场森林火灾,且扑灭难度很大。
据统计,我国95%以上的森林火灾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做好森林防火,关键在于,要防患于未“燃”。一方面,要抓好森林防火宣传,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因地制宜,开展针对森林防火相关科学知识、法律法规、紧急避险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曾经走红网络的“护林员魔性喊话”,就是效果很好的宣传做法。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严格管控野外火源,严禁火种进入林区,从源头上减少火灾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与森林消防部门围绕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火点遥感监测等,开展了密切合作。在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之际,加强联动、擦亮眼睛、守好阵地,也是应有之义。
同时,也呼吁大家让清明真正重回“清明”。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焚烧祭品习俗的出现,最早不超过魏晋,直至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后,才逐渐成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过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踏青郊游、亲近自然。而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最大共识之一。选择献花、亲友踏青聚会、网上祭扫等方式,同样也能表达内心的情感。
俗话说,十年难育一棵树,星火能毁万亩林。试问,让烟火远离林区,保护好世间这一抹抹绿色,难道不是先人最想后辈们做好的事情吗?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叶奕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