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关于这些热点问题,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这么说
1月9日,中国气象局举行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宋善允主持发布会。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张雪芬回答了记者提问。关于媒体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言人及专家这样解答——


1、我注意到今年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提及气象+各行各业的赋能行动,请问未来有哪些具体的发力方向?

中国气象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部署要求,大力发展智慧气象,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坚持趋利避害并举,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努力构建“气象+”服务格局,推动气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成效。

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强化高光谱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和粮食产量预报能力。面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做好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开展种子生产气象服务。建立全球粮食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探索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全覆盖。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实施海洋强国气象保障行动。加强海洋气象观测能力建设,实施远洋船舶、大型风电场等平台气象观测设备搭载计划,推进海洋和气象资料共享共用。加强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全力保障海洋生态保护、海上交通安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强化全球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能力,为海上运输重要航路和重要支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实施交通强国气象保障行动。探索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交通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分灾种、分路段、分航道、分水域、分铁路线路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强化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和部分重点水域交通气象服务。加强危险天气咨询服务。建立多式联运物流气象服务体系,开展全球商贸物流气象保障服务。

实施“气象+”赋能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升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建设运行和调配储运气象服务水平。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健全相关制度政策,促进和规范气象产业有序发展,激发气象市场主体活力。

实施气象助力区域协调发展行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加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供优质气象服务。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地区气象发展取得新突破,支持中西部地区气象加快发展,构建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各行各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通过自主科技攻关来攻克目前的短板弱项?能否举例说明亮点工作?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国内外台风、暴雨、高温、干旱、风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近两年夏季北半球多地遭受高温炙烤,欧洲遭遇了极端强降水侵袭。我国气候特征也出现异常,极端天气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凸显。2021年郑州暴雨,今年夏季大范围极端高温等警示我们,天气气候规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正在发生变化,可能超出我们的原有认知,许多新的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难题需要抓紧组织攻关。《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了加快实现气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部署。今年中国气象局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印发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聚焦地球系统数值预报模式、灾害性天气预报等关键核心领域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联合行业高校院所,以提升精准预报能力为核心目标开展协同创新、实现攻关突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了气象联合基金,实施两年以来已经得到大气科学界的广泛认可,从2023年起我们进一步将年度资助规模倍增至9000万元,着力强化有组织的目标导向型基础研究,发挥气象业务需求的牵引作用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带动作用,集智聚力加强天气机理、气候规律、气候变化等基础研究,攻克亟需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中国气象局还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了首批18项中国气象局“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招纳贤才,针对性解决区域和行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难题。我们启动了国家级气象科研院所改革,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建立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组织科研院所聚焦气象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切实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在气象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打赢打好自主科技攻关攻坚战。

3、2023年春运马上要开始了,请问天气对于春运回乡会有怎样的影响?那些地区哪些时段需重点注意?

2023年春运从17日开始,215日结束,共计40天。今年春运的开始阶段恰逢三九四九(19至26日),三九四九在民间又往往被认为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阶段。预计2023年春运期间(17日至215日)我国北方大部及华南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全国降水整体偏少,东北等地偏多。

根据预报,1月9至20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先升后降,气温起伏明显。12日前,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回升,华北及南方大部地区气温将偏高6℃以上,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将可能达到或突破1月中旬日最高气温记录;之后,受11至15日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由前期偏高转为偏低1至2℃,部分地区偏低3至4℃,并有大范围的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16至20日,无明显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趋于减弱结束,气温将逐步回升,预计18至20日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回升至常年同期或略偏高。


要重点关注的是,1月11至15日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并将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


这次强冷气影响具有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和降水相态复杂等特点,并且长江中下游北地区将有4至5级、阵风6至8级偏北风,我国大部海域也将有6至8级,阵风9至10级大风。


降温幅度大:11至12日,新疆、甘肃、青海降温幅度可达6至12℃,新疆北部降温超过14℃;12日夜间至15日,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6至12℃降温,内蒙古、东北地区、江淮、江南等地降温12至16℃,局地超过18℃。


雨雪范围广和降水相态复杂:11至12日,新疆大部有小到中雪,沿天山地区有大到暴雪,预计新增积雪1至3厘米,部分地区5至8厘米,局地可达10厘米;11至15日,江淮南部、江南、华南等地有小到中雨,部分地区大雨,局地暴雨;陕西、华北、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北部、江汉等地有小到中雨转小到中雪或雨夹雪,部分地区大雪,局地暴雪。


春运返乡及出行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各地出行人员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二是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以及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将有降雪或雨夹雪,以及有强冷空气影响,出行需防范降雪、降温、道路湿滑和大风天气的不利影响;三是黄淮、西南地区东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要防范雨转雨夹雪、低能见度和道路湿滑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或山区驾车出行人员要注意防范雨雪冰冻和道路湿滑的不利影响;四是在江河湖面及沿海活动的朋友需注意大风天气的不利影响。


预计,春节假日期间还将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但总体路径偏东。有关春节期间的具体天气预报,春节前中央气象台将举行专题天气会商,届时请大家及时关注。


此外,预计2月上半月,华中和西南地区东部气温偏低,需防范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对春运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冷空气间歇期,大气扩散条件差,京津冀、长三角等地需注意雾和霾等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对陆路、航空、水路运输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后,针对影响春运的暴雪、寒潮大风、低温冰冻、大雾等灾害性天气,中央气象台将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也建议各位朋友出行时请及时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信息,防范不利天气的影响。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今年春运期间的出行安全保障工作。


4、这个冬天,公众感觉天气挺冷,与常年同期相比,是气温偏低吗?或者说哪些地区偏冷明显? 

入冬以来(12月1日至2023年1月8日),全国平均气温-4.0℃,较常年同期偏低0.7℃,为2013年以来同期第二低,仅次于2018年(-4.2℃)。全国分布来看,除西南地区西部及西藏大部、青海南部、黑龙江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其中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大部、华东南部、华南及贵州西部、甘肃西部、新疆、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偏低1至4℃。

冬季气温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冷暖起伏大,公众感知12月份明显偏冷(较常年同期偏低1.2℃),1月份将快速转暖。

5. 气象部门未来将如何布局温室气体监测网?

首先,中国气象局是我国最早在大气本底站开展温室气体业务观测的部门,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计划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增补9个大气本底站,现正在开展前期的选址等相关工作,相信通过大气本底站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我国在本底温室气体方面的监测能力。

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还计划在我国主要的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及区域代表性好的地区,开展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的高精度在线观测和通量观测并且有针对性地推动开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以满足我国碳中和监测评估系统的评估的需求。

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还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温室气体观测网的技术支撑和运维保障,进一步从装备保障、运行维护、计量标校、数据质量控制多方面促进站网提质增效。

来源丨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谷星月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