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1300℃的熔岩像滚烫的钢水一样吞噬每一寸土地,碎屑蔽日,浓烟遮天……在许多人眼中,火山有着地球上最富毁灭性的力量,但死气沉沉之下亦有生机,对农业来说尤其是如此。
火山喷发与农业减产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理有据。1815年4月15日,坦博拉火山爆发,次年全球气温平均下降0.53℃,史称“无夏之年”,欧洲、北美、亚洲均出现大面积作物歉收和饥荒。1883年5月至10月,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一年后北半球夏季平均气温下降0.40℃,五年内全球平均气温下降1.20℃,叠加1887年冬末到1888年夏的干旱,英国各地农作物产量受损。1991年6月15日,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使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约0.50℃~0.60℃,全球气温下降约0.40℃,影响存续期间,美国多种作物产量下降,其中豆类产量三年下降约35%……
这些可怕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来说,火山爆发达到一定强度,就天然给影响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压上了三座“大山”。
第一座山叫“火”。拥有极高温度的熔岩流在地表,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更不用说庄稼了,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酷烈的影响。
第二座山叫“灰”。虽然叫“灰”,火山灰却绝不是轻飘飘的尘埃,而是岩浆中诞生的数量庞大的火山碎屑物。几十厘米的火山灰就能压塌一栋建筑,而对于处于灌浆时期的农作物来说,哪怕是覆上0.1毫米都会导致绝收。当然,火山灰也会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造成降温,但由于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颗粒,粒径一般都在2微米以上,在重力或者雨水的冲刷等作用下,可以很快从平流层中清除,此种影响较为有限。
第三座山叫“气”。火山喷出高浓度聚集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能会使农作物和牲畜窒息死亡,更可怕的是,其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上升进入平流层,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可在平流层中存留数年之久,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气候变冷、阴雨天增加。此外,二氧化硫气体还可能在火山的下风区域形成酸雨,导致作物减产。
当然,若是把时间尺度再拉长一些,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后再看,火山灰将沉降、分解形成肥沃土壤,含有大量农作物需要的磷、钾等成分。大洋深处喷出的火山熔岩开疆拓土,冷却形成坚硬的岩石,又不断堆砌最终露出海面成为岛屿。
伴随着活跃的火山而生的大量热水及热气蕴藏于地下,为水产养殖、农用温室等提供源源不断的热能。在欧洲,维苏威火山地区盛产葡萄,酿出的红酒回味悠长;在我国,昌乐、涠洲岛等地依托火山土壤种出的西瓜、香蕉等作物品质优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冰岛,地热滋养了全国总面积达19.5万平方米的绿色温室,生产的西红柿、黄瓜可满足国内70%的市场需求……这些都得益于火山提供的各种“营养”。
火山和农业,在漫长的时间中磨合成了“黄金搭档”。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