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人工降雨。其实从气象专业角度来说,应该是人工增雨。一字之差,其意义相差甚远。人工增雨不是“凭空造雨”,它需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云是不能实现人工增雨的。但不是所有的云都有降水潜力,只有那些云水资源丰富的云系才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一般来说,云层厚度要大于2千米,对冷云而言,云中要有过冷水含量较丰厚的区域。
其次要有降水天气过程,有水汽输送和上升气流区。人工影响天气主要对地形云、对流云、层状云、积状云和层积混合云进行催化剂播撒作业,当气象部门预测到局地将迎来云团时,要选择合适的作业时机、合适的作业部位、合适的催化剂量,才能使云滴、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引导云层尽快产生更多降水。因此,人工增雨并不是想增就能增的,它是一项需要“天时”“地利”多方面因素配合,才能开展的气象科学工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采用的催化剂主要是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液氮、碘化银等,这些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成冰能力,每次作业只需要少量。以常用的冷云催化剂来说,干冰、液氮汽化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都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都是“生态安全催化剂”,当然不会污染环境。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最常用的催化剂是碘化银。长期监测发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碘化银用量非常小,作业区域水体和土壤中积累的银离子浓度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浓度。所以,正确使用催化剂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遇到大范围降水过程,云中所含的水汽是不断补充的,云系随上升气流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在每次降雨时,云中的水汽都是充足的,人工催化影响的主要是已形成的云,但云中粒子不够大,掉不下来的那部分水凝物,所以,人工催化作业对水汽通量的影响微之甚微。
实际上,在一定距离之外,下游降水的云体往往不是上游催化的云体。云带是由较小的云体组成,云体不断生消更新,不会像河水那样,上游截流,下游就会减少。为了检验天气系统上游人工增雨作业对天气系统下游降雨量的影响,科学家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以色列、瑞士等地开展了人工增雨随机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在催化区的下风向地区,降水量同催化区一样是增加的。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上游地区的人工增雨会减少下游地区的降水量。当然,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规模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发展,气象工作者对人工增雨等可能带给天气系统下游的影响保持密切关注,并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来源丨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