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资源。最近几十年,持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的不利影响,给气候敏感行业和领域带来严重气候安全问题。高温热浪、暴雨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事件频发多发,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气候变化的高脆弱环境中,且未来多种气候变化风险还将进一步加剧。
适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主要途径,面对的是更为现实和紧迫的气候风险。从决策者角度看,适应包括灾害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针对性措施的选择、运用和效果评估等步骤。为客观准确严谨地施行分类适应措施,上述相应的步骤环节都急需各类标准支撑。例如,各类灾害发生与发展程度的判别、预警条件的界定、气候状态或资源对不同敏感行业影响的定量评估、如何规划布局以最大可能地趋利避害、如何考虑多种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所造成的复合型风险(台风与风暴潮结合的风雨潮灾害、高温与干旱叠加的灾害等)评估等,特别是气候变化背景下,这些灾害风险与影响的特征条件或阈值是否出现变化,对现有标准也提出了新要求。
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种主要途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2019年至202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长略低于 2018年至2019年的观测值,但仍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年增长率。因此,减排是气候变化的根本解决之道,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我国也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发布了“1+N”系列政策,全国各相关行业领域正在形成对应实施的路线图。为确保双碳目标达成,需要大量与大气成分和气候资源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科学基础和支撑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
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以下简称“标委会”)包括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SC1)和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SC2)两个分技术委员会,是我国开展气候业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标准支撑单位。经过近十年建设,标委会在气候业务、研究和服务领域制(修)订了一批基础性技术标准,目前共归口管理国家标准16项,行业标准53项(不包括分技术委员会的管理标准),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等机理分析、全球和区域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技术储备。
同时,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按照中国气象局“十四五”总体目标要求,标委会对气候标准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形成了包括气候系统监测模拟与预测、应对气候变化、气候与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气候服务与应用、风能太阳能气候资源(由SC2负责建设)、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由SC1负责建设)等六个主要分支的“十四五”气候标准体系。“十四五”气候标准体系将基本气候业务技术支撑进行了集约整合,突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气候风险管理和气候资源与安全的标准技术支撑,旨在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能力。
尽管已经初步形成气候标准体系,但总体上看,直接面向碳达峰碳中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标准还有欠缺。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变化尚属前沿科学,研究性强,共识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气候变化的相关技术成熟度较低,业务工作开展范围较小,也不够深入。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低碳转型市场需求,也为气候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广阔天地和不竭动力。气候标准化建设将围绕低碳发展和气候安全两大重点任务开展,为构建和提升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评估能力、防范发展建设中的生态风险的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气候标准化恰逢多重机遇,必将为支撑双碳目标达成、生态文明建设、减少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风险、保障气候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