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首次开展行业科技成果全面评价
气象科技在十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近日
中国气象局公布备受关注的
“十三五”以来气象科技成果评价结果
这是气象部门首次开展
行业科技成果全面评价
百项优秀成果在251项推荐成果评估中
脱颖而出
气象科技创新在十方面
取得显著进展
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机理研究
取得了以“青藏高原气象观测技术综合试验及应用研究”“青藏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机理研究”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科考相关科技成果,以“复杂下垫面影响下暴雨精细动力物理结构和多尺度作用机理”“北极极涡持续偏移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中国大陆副热带切变线研究”“东亚冬季风变化的新机制和气候影响”“东亚季风次季节至季节变化机理和我国持续性极端气候事件成因”“西南涡及其暴雨精细化特征的观测试验、诊断分析和预报技术研究”“华北短时强降水特征、关键预报因子和机理研究”为代表的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等研究(业务)领域取得显著科技创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在珠穆朗玛峰进行科学考察取得了以“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CMA-CPSv3)”“睿图--新一代无缝隙多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体系”“业务全球四维变分和卫星资料同化系统”“快速辐射传输模式ARMS的研发”“全球/区域集合预报关键技术研发与业务应用”“中国气象局第一代地球系统模式(BCC-ESM1)”“灵活性全球大气-海洋-陆地系统模式-格点版本(FGOALS-g3)”“气候系统模式CAMS-CSM研发与应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智能释用技术”“灵活性全球大气-海洋-陆地系统模式-格点版本(FGOALS-g3)”“西北复杂地形条件下数值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为代表的数值预报相关科技成果,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自主可控,解决了“卡脖子”问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
取得了以“国家级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与应用”“国家级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分析预报技术”“超大城市强对流目标观测预警及决策支撑关键技术”“西南涡及其暴雨精细化特征的观测试验、诊断分析和预报技术研究”“江淮地区龙卷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华南强降水微物理特征及其数值预报技术改进研究”“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安徽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LAPS分析在强对流天气预警中的集成应用技术”“江淮气旋暴雪天气的形成机制及预报技术研究”为代表的灾害性天气预报、监测、预警相关科技成果,提升了我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
▲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北京城区预报服务组成员讨论开幕式演练期间天气取得了以“台风快速更新短临预报系统(TRANSv1.0)”“南海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台风强度和物理海洋环境数值预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台风气象灾害的智能计算集成客观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登陆台风降水动力统计相似集合预报技术(DSAEF_LTP模型)”“近海台风边界层结构科学试验及观测研究”为代表的台风监测预报预警相关科技成果,使台风的路径、强度预报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以“基于动力统计相结合的中国汛期降水多模式集合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新一代气候监测预测分析系统(CIPAS3.0)”“基于最优可预测模态和异常相对倾向的气候预测关键技术与应用”“全球变暖下ENSO对东亚夏季气候影响及变化机理”“基于多种树轮资料的中亚及周边历史时期气候水文变化重建研究”“干旱监测预警技术及影响评估系统研发”“气候变化监测技术与应用”“干旱和极端事件监测评价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及在业务中的应用”“卫星大气CO2定量遥感反演技术”“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大型水库水资源、水电及洪水风险综合影响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为代表的气候与气候变化相关科技成果,在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检测归因与应对等方面取得核心技术突破。取得了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第四版(MICAPS4)”“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综合气象观测实时业务系统(天衡天衍)”“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多源气象资料融合实况分析系统及数据集”“中国气象局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系统及产品(CMA-RA)”“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人工智能识别和预报基准数据集”“气象数据处理技术及共享服务系统研发应用”“SWAT模型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气象知识驱动的软件自动生成开发方法与应用”为代表的气象信息相关科技成果,在信息处理、集成、融合和数据处理、应用、共享等方面取得突破。取得了以“综合气象观测实时业务系统(天衡天衍)”“全球气象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分析技术及定量应用方法及平台研究”“天气雷达拼图系统”“空间辐射测量基准源研制”“新一代天气雷达关键技术升级与应用”“Shinetek卫星工程支撑平台”“国产多系列遥感卫星历史资料再定标技术”“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成像仪观测资料偏差溯源和订正方法”“基于风云三号D星广角极光成像仪的极光变化性研究”“天气雷达标准输出控制器”“综合气象观测智能分析判识系统研制与应用”“双池电化学大气臭氧探空系统”“极地超低温气象观测技术和应用”“天气雷达测试保障与系统仿真技术研究”“多要素智能气象站的研制及应用”“小型激光测风雷达装备及系统”“基于虚拟现实和硬件仿真技术的天气雷达实训系统”“机场低空风切变监测预警系统及应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微波资料天气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为代表的综合观测类相关科技成果,使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取得了以“农业气象灾害和作物苗情的全天候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双季水稻气象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甘蔗全产业链精准气象服务技术创新与应用”“我国主要农作物生长信息监测与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夏玉米高产稳产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全国苹果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及应用技术”“东北地区设施农业生产专业天气预报技术”“油茶高产高效栽培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西藏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宁夏贫困区引种高优节水张杂谷新品种与全程气象服务保障技术试验示范”“酿酒葡萄越冬冻害形成机理研究”为代表的农业气象类相关科技成果,在农业气象服务保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了以“RMAPS-WIND v1.0风能太阳能数值预报系统的研发及应用”“道路交通恶劣天气监测预警处置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面向试飞及航空安全的气象应用技术研发”“基于FY-4A静止气象卫星的太阳能资源精细化监测预报技术”“长江流域致洪降水预报关键技术及三峡梯级水库群应用”“风能太阳能功率预测关键技术”“海南省热带云人工增雨技术”“多源测风资料融合技术研究及其在风能资源评估中的应用”“特殊复杂地形大风精细化预报研究及应用”“输电线路精细化气象预警技术及应用”为代表的行业气象服务相关科技成果,在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交通、电力、水利和航空等领域产出一批应用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取得了以“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气象条件贡献率评价技术与业务系统”“中国黑碳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及其对环境、气候和健康影响”“基于精细化水文气象模型的流域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关键技术及平台应用”“气象干旱监测预警技术及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陆地植被生态质量气象监测评价技术及应用”“设施园艺环境智能监测及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湖北省区域性及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环境健康气象预报评估关键技术与成果应用”“南方季节性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与防旱减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大气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及产业化”“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式IAP-DGVM的研发与应用”“云降水精细处理分析技术与人影决策指挥系统(CPAS)”“新舟60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任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模式业务预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新型冷云催化剂”“人工增雨最佳作业技术研究及应用”“青藏高原东北侧强对流天气探测及人工防雹作业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大气冰核观测、参数化及其对云降水过程的影响”为代表的生态气象相关科技成果,在气象服务生态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