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
全球多地的极端高温
使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走向关注陡增
网上还出现
“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之说
并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
发表在2020年《自然·通讯》上的
一篇论文作佐证
图为某自媒体在微博上发布的相关话题,右下图为引用的论文 图/新浪微博
那么,此说法依据能否成立?
气候预测难在何处?
我们专访了该论文作者及相关专家
就此进行解析
01 话题源起
“最凉爽一年”之说出自研究论文?
今夏,我国经历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并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纵观全球,不只我国,全球多地今夏都开启“高温炙烤模式”,欧洲遭遇近500年最严重干旱,英国发布有史以来第一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南欧、北美多地遭遇毁灭性野火事件,北极海冰加速消融…
前不久,社交平台上“今年或许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引发网友对未来高温天气的担忧。有些自媒体为让这一观点看起来更科学,引用了2020年6月发表在《自然·通讯》的学术论文《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未来预估的涌现约束》。然而,仔细研读这篇论文,并不能从中得到以上结论。
论文提到,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包括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此前关于副高长期变化的预估研究发现模式间差异很大。为此,研究团队试图采用国际上被称为“涌现约束”的方法减少模式预估的不确定性,发现模式在某些关键区域的海表温度偏差会影响未来气候预估结果。
为了清楚展示温室气体的影响,研究团队在极高排放情景RCP8.5下,用观测到的海表温度对模式偏差进行订正。与原始模式相比,订正后的结果显示,到2100年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副高会增强,同时使多模式预估结果不确定性减少了45%。而副高的增强,会导致未来东亚季风降水和热浪事件增多,登陆的台风减少。
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晓龙回应:“这篇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所以,社交平台上的说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
02 气候预测难在何处
存在两大不确定性
在我国,气象部门对未来天气、气候的预报预测是根据时效长短划分的,可分为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振宇表示,根据《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2022—2025年)》,天气预报业务覆盖未来几小时到14天内的预报;气候预测业务覆盖未来15天以上的预报;气候预估则特指对未来几十年到几百年气候系统对外强迫响应的估计。
一直从事年代际气候预测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波指出,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功能较为完善的气候预测业务体系,主要包括未来30天内的延伸期预报、未来几个月到几年的月-季-年短期气候预测、未来10年到30年的年代际气候预测以及未来几十年到近百年的气候预估。其中,月-季-年短期气候预测和年代际气候预测都属于气候预测范畴。
韩振宇表示,年代际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因预报时效较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在未来不同时段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方法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年代际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三方面:模式响应的不确定性、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不确定性和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
为便于解释,韩振宇将未来一段时间细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他表示,在未来的近期气候预测中,模式响应的不确定性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不确定性是主导因素。其中,内部变率不确定性占比更大,部分原因是无法准确预测气候系统的年代际位相变化,这也就是年代际气候预测要解决的难题。而对于未来的中期和远期,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所以气候预估主要考虑的是不同排放情景下对气候系统外强迫的影响,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就被当做“噪音”,通过多模式集合被剔除了。
03 业务现状及展望
行业需求巨大 尚有提升空间
目前,年代际气候预测仍是国际科学界的难题。吴波表示,相较于短期气候预测,预测未来10年气候及其变化仍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近十余年来,世界上的主要气候模拟与预测中心均在积极开展年代际气候预测试验研究。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为了应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急需解决的七大科学挑战,年代际气候预测计划被列为核心子计划之一。
国际上,有组织的年代际预测试验始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它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11章近期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将年代际气候预测计划(DCPP)作为其子计划之一,继续组织开展多模式合作的年代际预测试验,其中包括回报试验、近实时预测试验和机制研究试验。
IPCC AR5和CMIP6 DCPP计划的最新结果显示,年代际预测对未来2至5年平均和6至9年平均的气温变化已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技巧成果,但对降水的预测技巧仍有不足。吴波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们对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率物理机制理解有限;二是目前海洋观测资料仍然稀缺,且误差较大;三是气候系统模式的模拟性能和同化系统仍需改进等。
国民经济多个行业的决策者,包括农业、渔业、基础建设、金融业、保险业等对年代际气候预测信息有巨大的需求。
世界气象组织(WMO)为了推动年代际气候预测业务化,发起全球年代际气候展望行动,每年年初收集全球主要气候模拟和预测中心提供的针对未来1年和1至5年平均气候预测结果,并统一发布。该行动标志着年代际气候预测已初步具备业务化的潜力,未来将为各个行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且极具时效性的气候变化信息。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谷星月 王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