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日凌晨4点50分左右(北京时间今天凌晨3点50分左右),今年第11号台风“轩岚诺”以强台风级别,在韩国南部庆尚南道巨济岛一带海岸登陆。受其影响,从5日起,韩国全境普遍遭遇风雨天气,其中济州岛及南部沿海一带出现大暴雨。韩国气象厅通报,“轩岚诺”在当地时间9月6日午夜时分以“非常强”的状态通过济州岛。韩国气象厅已针对济州岛及其附近海域、全罗南道部分地区等发布台风警报。
当地时间9月6日,韩国釜山海云台,受台风“轩岚诺”的影响,城市堤坝掀起巨浪 图/澎湃新闻在韩国登陆后,“轩岚诺”继续沿东北方向穿过韩国内陆,并于今天上午从韩国东部沿海一带离开陆地,继续北上。受“轩岚诺”影响,韩国陆海空交通运输出现大面积中断,多地停电、民房进水、道路受损及被淹。
9月6日,在庆尚南道昌原市,台风刮掉一家商店的招牌。图为消防队员抵达现场 图/韩联社此前遭遇暴雨的韩国首都圈地区,这次也因台风出现大风降雨天气,江河水位上涨、部分道路被淹,首尔宣布取消6日幼儿园、中小学生到校上课。韩国当地媒体评价,“轩岚诺”或成有史以来对韩国造成风雨影响最强的台风之一。韩国行政安全部当地时间4日启动中央灾难安全对策本部三级响应,将台风暴雨危机警报级别从“注意”上调至“严重”。韩国济州特别自治道5日已进入最高级别警戒状态。另据韩国机场公社5日消息,受“轩岚诺”影响,韩国各地近两日已有361个航班被取消。
9月6日,在蔚山市太和江附近,受第11号台风“轩岚诺”影响,江边停车场被泛滥的江水淹没 图/韩联社
据《韩国经济新闻》报道,随着超强台风"轩岚诺"登陆朝鲜半岛,韩国产业界整体陷入“瘫痪”。位于"轩岚诺"影响区域的韩国东南部地区,造船、石化、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公司纷纷关闭了工厂,并开始采取措施以减少损失。首当其冲的是韩国造船业。韩国现代重工业蔚山造船所9月6日上午决定关闭工厂。韩国三星重工业巨济造船所、韩国大宇造船海洋统营造船所也作出同样决定。上述企业表示,6日上午关闭工厂之后,将根据台风移动路径及影响情况,决定6日下午是否恢复生产。此前,现代重工业已将处于建造收尾阶段或试运行中的9艘船舶疏散到了韩国西海,对正在建造的船舶加强了系泊绳索以抵御强风。大宇造船海洋将海上起重机及可移动的6艘船舶疏散到了韩国西海。三星重工业也采取了部分船舶避航或加固停泊船舶的墙壁固定绳索等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业界相关人士表示,“东南部造船企业实际上只能全部关闭,别无选择。”
9月6日,在釜山海云台,台风掀起巨浪淹没海滨公路 图/韩联社
韩国各大电子企业启动紧急应对措施。韩国LG电子决定紧急停产。LG电子相关人士表示,昌原工厂于9月6日上午停产,龟尾工厂于9月6日停产一天。韩国三星电子暂停了在龟尾工厂等地进行的各种设施工程建设。韩国浦项制铁也决定9月6日暂停浦项制铁所的部分工程。
9月6日,在庆尚南道昌原市,台风刮掉一家商店的招牌。图为消防队员抵达现场 图/韩联社韩国汽车业采取了紧急对策。韩国现代汽车将其运营的蔚山工厂内有可能被水淹没区域的5000辆等待装船车辆紧急转移到了安全区域。对排水困难区域进行检查,排查了强风会带来的坠落危险因素。现代汽车准备了8500个沙袋等应急物资,还组建了120人的紧急情况车辆应急转运队。在釜山设有整车工厂的雷诺韩国公司也决定9月6日上午停产。对于台风来袭,韩国石化行业也很紧张。SK Innovation表示,工程的主要运营人员9月6日正常上班,但负责支援业务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等上午在家办公。S-Oil将日间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推迟到上午10点30分,推迟了2个小时。SK innovation和S-Oil从9月1日开始禁止原油船和产品运输船等入港,以防止海外船舶在驶向蔚山的途中遭遇台风。GS加德士也采取了在丽水等地完成卸货和加油作业后返回的油轮和加油船撤离到安全场所的措施。这些企业还调动了预备电源以防停电。
韩国建筑行业将高风险作业直接推迟至台风过后。大宇建设要求所有施工现场对易受台风影响要素进行预先检查。DL E&C也启动了各现场应急工作系统,并在所有现场公布了防台风安全管理方案和预先检查项目。GS建设停止了进入台风影响区域的室外工程,并提前对有倒塌危险的设施进行拆除或捆绑。9月6日,在釜山市江西区,第11号台风“轩岚诺”将路边树木刮倒,图为警方人员清理现场。图/釜山警察厅韩国三大通信公司进入了24小时紧急状态,以应对强风和集中暴雨导致通信故障的情况。KT、LG U+和SK电信分别从9月4日和5日开设了应急小组。各公司上周末还开展了网络专项检查。为应对主要低洼地区被淹没的情况,移动基站、发电车、排风机、抽水机等紧急修复装备已被部署至易受灾地区。韩国媒体称,韩国企业的“高度重视”,与今年起韩国实施的《重大灾害处罚法》有关。根据该法案,当台风等自然灾害导致的安全事故中劳动者受伤或死亡时,企业主也有可能需要承担责任,因此各企业比往常更加注重防范人身安全风险。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