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乃至全球各区域的山洪灾害风险可能呈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如何提升山洪灾害预报预警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摆在所有气象水文预报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美国、日本、欧洲等是较早开展山洪灾害防治的国家和地区。以日本为例,21世纪以来,日本发展了S、C、X波段气象测雨雷达网,研发了应用雷达格点降水资料的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小流域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然而,当前山地突发性暴雨数值预报误差较大、准确度不足,要想实现定点定量预报依然是世界性热点和难题。
对于山洪灾害防御,我国已初步建成覆盖2076个县、面积为386万平方公里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山丘区实时雨水情监测网络;水利部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已实现业务化。
事实上,我国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以来,2011—2020年年均山洪灾害因灾死亡人数已较前十年 (2000—2010年)减少了7成。
此外,我国建成了1个国家级、7个流域机构、30个省级和305个地(市) 级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以及2076个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并延伸到2万个乡 (镇)。从雨前、雨中、水位上涨等三个阶段不同预见期入手,构建我国山洪灾害多层次多阶段综合预警体系,逐步实现了以24小时气象预报降雨为先导的山洪灾害气象预警、以0~6小时降雨预报为输入的短临预报预警、以落地雨实时监测预警和现地水位(雨量) 预警互为补充的0.5~2小时社区避险转移预警,延长了山洪灾害预警期、扩大了预警覆盖面。
为有效解决山洪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水利部通过近十年山洪灾害项目建设,探索了各种预警信息发布技术,逐渐形成了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的多途径发布方式。为适应不同平台和不同预警信息发布特点,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正在逐步采用国际通用预警协议CAP等标准化格式,朝着多渠道多方式面向特定和非特定人群实时发布预警信息的方向发展。
未来,为持续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需要构建地-空-天立体监测体系;推进卫星雷达、X波段测雨雷达和气象短临预报技术的应用,提升面雨量监测能力;完善国家和省两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建设,实施以大数据和分布式水文模型为核心的山洪灾害预报预警技术应用,实现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应用;完善数值模式对山地、暴雨及其突发性的影响机制,进一步研究山地突发性暴雨形成与发展机理,提高对暴雨发生时间、区域和强度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