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白天酷热
夜间恢复清凉
那还可以接受
但如果白天受着酷热
晚上继续“蒸笼”模式
根本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那才叫热得彻底
连日来
南方多地经历的高温天气正是如此
不仅白天热
夜晚最低气温也超过35℃
8月20日
重庆沙坪坝
22点25分温度依然“高居”39℃
在这轮旷日持久的高温过程中
一个明显的特征是
很多地方
不仅白天热,晚上也热
“夜间高温是否更难熬?”
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气温称为高温,连续数天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夜间热浪顾名思义就是在夜间的高温热浪,即夜间温度持续偏高。虽然其出现在夜间,但“武力值”和“破坏值”却不容忽视。夜间热浪擅长用夜晚的漆黑来迷惑人们,使人们对其掉以轻心,随即释放大量热量。
沙坪坝站8月16日9时至17日9时,24小时内仅有一小时气温低于35℃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一个合作团队将将高温事件细分为白天高温型(白天热、晚上不热)、夜间高温型(白天不热、晚上热)以及白天-夜间复合型(白天晚上连续热),并将夏季期间昼夜温度均处于当日历史记录前10%的情况,称之为“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该团队通过研究认为,在人为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下,复合型极端高温事件将显著增加。到本世纪末,北半球人口暴露于这类事件的频率或比2010年代高4至8倍。这项研究指出,如我们不进行任何减排措施,此类事件将随着全球变暖近乎单调增长,到本世纪末,四分之三的夏季时段都可能变为白天夜间持续热的“全天候”极端高温。
造成白天和夜间高温的物理机制与陆气相互作用和气象条件有关。通常我们认为,日落后气温就会自然降低,但实际白天累积的能量在夜间才开始慢慢释放。白天在大气边界层内积累的热量, 可以保存至夜间, 所以白天高温可以持续至夜间。
在夜间,因为热岛效应等因素,城市内部持续高温的时间会更长,温度下降缓慢。若是在湿润的气象条件下(俗称“桑拿天”), 夜间有云层,像大棚的保暖罩一般盖着,较强的向下长波辐射也能造成夜间温度较高。一是城市化导致蒸发量减少和风力减弱,加强了热岛效应。
二是除了减少蒸发和风外,城市的黝黑道路比农村的绿色植物更低的反照率增加了白天的热量储存并增强了夜间的长波热量释放。总的来说,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化对夜间热浪的贡献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越高,下垫面铺路越多,渗水能力越差,对应着不透水表面积越大,地表蒸发减少却又吸热增多,最终则不断地使城市热起来。夜间热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觑,最重要一点,在于夜间温度升高会降低人们的降温能力,阻止人体从白天的高温暴露中恢复,从而增加中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一项今年8月发表于《柳叶刀—星球健康》的国际合作研究指出,预计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引发的夜间高温,将使全球死亡率增加60%。这支由中、韩、日、德、美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称,到2090年,在东亚的28个城市,“热夜”事件的平均强度将翻一番,温度将从20.4℃增加至39.7℃。过高的温度破坏了正常睡眠模式,从而增加疾病负担。夜间的热环境可能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而睡眠不足则会导致免疫系统、精神健康受损,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炎症等的风险。
此外,夜间高温会增加用电负荷。以往,夏季夜间气温下降,空调等使用率下降,可以出现与白天不同的用电峰、谷。但在“热夜”,人们需要整夜开空调降温,无形中增加了能源消耗。此外,对于没有安装空调习惯的欧洲国家,“热夜”更导致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很多国家的高温热浪预警体系仅考虑了白天的情况,而忽略了夜间。这也是夜间热浪的“狡猾”之处。夜间高温对人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体现在睡眠上。可以采用提前开风扇或空调以降低室温,使用透气的竹制床上用品等。不过,在日夜兼热的情况下,更要注意避免终日待在空调房导致缺氧引起头疼等“空调病”。饮食上可以清淡些,睡前避免吃大鱼大肉高油食物,因为消化食物的过程也会引起体温升高。
从长远看,如何缓解夜间热浪?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铺路和建筑材料的选取、房屋颜色的选择、楼栋间的间隔和通风等应有所考虑;提高对夜间热浪的关注,让公众对这个“天气刺客”有所认识有所防范。
而要从根本上减少夜间热浪的发生,还需全球共同采取减排措施,减缓气候变暖。“评估非最佳温度造成的疾病负担时,决策者应该考虑不成比例的日间温度变化对健康的额外影响。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更全面的健康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分配资源和确定优先事项。”
来源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参考来源 | 《中国气象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谷星月 张奥光 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