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气象人为何总在田间忙碌?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千百年来,中国人民逐步深化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认识。进入近现代,科学利用气候资源、规避不利气象因素影响,成为促进农业丰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农业气象学也应运而生。


有这么一群气象工作者,他们或是总在田间忙碌;或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始终牵挂着粮食安全这件大事。他们是谁?他们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听他们自己来讲述——


1

讲述人: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 钱永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和服务在完成传统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使命的同时,更是从全球视角,聚焦和关注国际大环境下的中国和世界农业生产,以期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譬如,改革开放以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愈加频繁,我国股市和期货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与全球粮食生产和供求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与服务除了关注我国农业气象监测评估、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预报外,也要密切关注全球重点产粮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情况,为国家粮食进出口、农产品贸易等提供决策信息支持,让国家提前谋划,把握贸易主动权;同时,还要跟踪并关注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关键时刻发出权威声音,以稳定我国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和市场安全。


钱永兰是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2005年至今主要从事农业气象业务与服务工作。在工作中,她深切体会到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

image.png

我大学学的是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是当时的专业课之一,另外还接触了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世界地理、世界经济地理等。这些知识都对我现在的工作非常有帮助,较为全面的知识背景与“包罗万象”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正好契合。读硕士时,我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博士攻读的是遥感应用专业,这些都是在当时比较新颖的现代地理学分支学科。


通过我的求学经历能够看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也在不断吸收传统农业气象学以外的新技术,以提供更加多元化、定量化和精细化的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近几年,农业气象也在引进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智慧农业、智慧气象的发展需要。


多年工作经历使我慢慢体会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不断发展的内涵及其变化。譬如,传统农业气象主要是通过地面农业气象站进行农作物观测。对于一种农作物,一般一个省有几个、最多十几个观测站,站点数量非常有限,而遥感技术在农业气象中的应用就弥补了这种不足。


遥感从天上观测地表,覆盖范围大、时效性强且更加客观,因此遥感逐渐成为现代农业气象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我国2008年发射了风云三号卫星,为我们农业气象监测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卫星遥感数据。现在通过风云遥感,我们不仅能够对中国境内的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监测,还可以对国外区域的农作物和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监测评估。


2

讲述人:

内蒙古锡林郭勒牧业气象试验站 师桂花


牧业气象观测和服务工作是通过研究草原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进而利用、调节乃至控制气象条件为畜牧业生产服务。


2020年3月8日,在万里冰封的草原,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牧业气象试验站农业气象工作人员开启了牧业气象工作的序幕——土壤墒情普查。3月的草原仍是冰天雪地,尽管天气寒冷、路途艰难,但农试站土壤墒情普查团队的工作人员仍坚持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时不时还会在雪地里摔一跤。但师桂花回忆起那次墒情普查,却充满快乐与自豪,她记得有队员开玩笑说一行人像是西天取经的师徒。


经过近1个小时的雪地跋涉,团队终于到达草原生态土壤水分观测场。根据普查要求,观测目标地块的地表土壤不得损伤。于是,他们选择了一处符合条件的平坦地块,先用铁锹小心地把地表上层厚厚的积雪铲除,等到铲到接近地面表层时,大家就换了姿势,放下铁锹,趴在雪地上,徒手操作,一点点扒拉移除积雪,直至露出地表土壤,才开始测墒工作。

image.png

3

讲述人:

浙江省杭州市气象信息中心 朱兰娟


农业气象工作人员常有这样一种共同的感受——为农服务有成效,农户不吝溢美之辞;预报服务不准,对农民生产造成损失了,埋怨也不在少数。


浙江省杭州市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的朱兰娟记得,2015年12月初的一次雨雪天气过程中,市气象台没有做出精准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也更多停留在“面上”。因为那场雪,杭州北部水稻倒伏严重,收割成本增加。一个农业种植大户因此心生不满,此后多年对气象服务一直颇有微词。


今年2月22日,杭州迎来又一次雨雪天气过程。而这次,市气象局早有准备,提前一周做了预报,并提醒农户提早采取抗冻措施。2月23日,此前那个对气象服务有成见的农户竟然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多亏你们的提醒,我的大棚基本没有损失。”


同样是雪的预报服务,从2015年到2022年,农户态度转变的背后,除了气象工作者贴心周到的气象服务,还有杭州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幅提升的支撑作用。

image.png

为农气象服务是我每天工作的日常,我也借此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我曾认为,凭经验办事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直至2018年的那次灾情调查。


2018年4月8日,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一带发生霜冻,小古城村2300亩茶叶几乎绝收。我到小古城村茶叶种植区山脚看了看,拍了照,写了受灾情况,准备上报。但小古城村的一位村民告诉我,他家茶山上,山顶的茶叶完好,山脚的茶叶却受冻非常严重。根据他的提示,我跑到多处山坡进行验证,察看几处茶叶受冻情况,发现霜冻的局地性较强,山顶比山下看起来受灾更轻。


在一座有小树林的山上,我还发现了明显的分界线——上下两垄茶叶,靠上的一垄只有轻度受冻,靠下的一垄受冻明显。同时,同一垄靠山下的一侧,冻害明显重于靠山上的一垄。


回到单位后,我仔细分析茶山上多个茶叶气象观测点的气象资料,发现同一区域受地形影响大,不同高度的辐射降温差异显著,逆温现象明显,造成山上茶叶未受冻,而山下受冻严重的情况,这是一个逆温现象的典型案例。尽管书本上有介绍,但通过调研得出的结论,还是令人欣喜。


仅凭经验办事,有时也会出错。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这是我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热情始终不减的原因。(麻碧华整理)


4

讲述人:

山东省东营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信志红


盐碱地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和作物产量低效等问题,一直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当地农业气象工作人员据此开展相关研究,先后在服务盐碱地花生高产、黄河口特色养殖以及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中提出针对性建议,为着力提高为农服务质量作出气象贡献。


谈起农业气象工作,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农业气象工作人员信志红说,自己和团队一直有一个梦想——“盐碱荒滩变绿洲”。


2019年,农业气象服务团队先后在垦利、利津滨海盐碱地代表地块开展盐碱地花生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形成滨海盐碱地花生覆膜迟播增效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并顺利开展气象服务。“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播期播种花生,确实收成不错。”“今年农业气象专家送来的《盐碱地花生适播期预报》可是帮了我们大忙!”黄河三角洲花生产业园的技术人员林松赞不绝口。


针对2021年早春降水多、4月伴随出现阶段性低温及5月少雨的特点,团队提出2021年盐碱地花生播期宜安排在5月上旬抢墒播种的建议,避免早播导致烂种出苗率低的同时,也规避了后期缺墒引起的播种困难等情况。由于科学选择播期,确保了较高的出苗率,产业园的花生单产较传统播种方式增加13%以上。农业气象服务为盐碱地粮油丰收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image.png

“这些年‘气象助农’(微信群)帮了我们不少忙,谢谢气象局的农业气象工作人员!”“你们办事很贴心,‘盐碱地’农业气象服务,一举切中关键点!点赞!”“刚撒完肥料就开始下雨了,多谢天气预报的帮助”……


每每听到农户的交口称赞,作为一名农业气象工作人员,在幸福满满的同时,也更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初心不改解民忧,一心为农迎绿来,这是我们的信念,更是我们的追求。相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风下,黄河三角洲“盐碱荒滩变绿洲”的梦想定将成为现实。


4

讲述人:

新疆吐鲁番东坎农业气象试验站 宋水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东坎农业气象试验站属国家一级农试站,除担负国家指令性业务工作,如地面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外,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试验站距吐鲁番城区十六七公里,属国家艰苦台站。1996年,宋水华大学毕业来到这里。当时,单位的院墙是干打垒的土墙,大门前的一条道路尘土飞扬,员工住的宿舍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土窑洞,没有自来水、固定电话,更没有电脑、闭路电视等电子装备。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消磨掉气象工作者的满腔热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气象观测与试验工作中。


针对吐鲁番光热资源丰富等实际条件,测试站开展“冬麦复播棉花一年两熟的高效种植模式”的新尝试,宋水华作为骨干参与其中。在试验研究中,为了收集到真实可靠的资料,课题组成员亲自动手,进行整地、播种、收割、脱粒、收花等各项田间工作。经过两年的研究,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吐鲁番麦棉复种的栽培管理技术方案,为充分利用吐鲁番气候资源、提高复种指数、促进粮棉双丰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科学依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image.png

1997年,我作为骨干参加了“吐鲁番市地膜春小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课题,担负着试验的调查、观测、取样、测产及数据处理、分析等任务。吃住原来就在站上的我,一星期可以回家休息两天,但逢小麦发育期、生长期等观测节点,常常要一个月才能回家一趟。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们的研究得出结论: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效应,可使春小麦生育期提前、产量增加,并可提高土壤有效水分的利用率,对提高吐鲁番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干旱资源与农业研究》上,并荣获吐鲁番地区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自治区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我经常与农民朋友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作物科学管理等知识。农民朋友在葡萄需要疏花疏果的时候,总是舍不得去掉多余的果穗,我就给他们讲,“肥料就相当于馒头,果穗相当于孩子,1个馒头分给1个孩子可以吃得饱,分给三四个孩子就不够吃。时间一长,孩子也变得瘦弱。”形象化的科普和建议总是让他们乐于接受,尝到甜头的农民朋友又更愿意跟我交流。


这样的下乡故事还有很多,像我一样从事农气工作的人也有很多。作为气象工作者,我感到非常光荣!


正是春好处

农耕正当时

这些农业气象人员

胸怀“国之大者”

躬耕脚下大地

他们辛勤付出都在这片

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 | 世界气象组织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全媒体记者 刘钊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