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减排,关乎气候变化下的你我健康

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可通过多种复杂路径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增加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甚至导致急性伤害或过早死亡。

减排,关乎气候变化下,你我的健康


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风险 迫在眉睫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均不断增加。研究表明,气温与死亡率呈U形关系,极端气温会导致人类死亡率增加。其中,高温和低温均会增加人群过早死亡风险,造成人类期望寿命缩短。基于多个城市人群死亡数据的研究显示,热浪和寒潮分别导致人群死亡率增加7%和27%,且健康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如北方地区因热浪导致的死亡风险更高,而南方地区受寒潮影响更大。其中,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户外工作者以及低收入人群是易受极端温度影响的脆弱人群。

image.png

不仅仅是极端气温,洪涝、干旱、台风、野火等极端天气事件也会增加人群死亡风险。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全球每年因野火造成的过早死亡人数约为33.9万。


未来,气候变化还可能进一步加重人群的死亡负担。有预估研究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末,我国与气温相关的超额死亡率将比2010年代增加1.5个百分点;而在低排放情景下,超额死亡率变化不大。当前备受关注的城市化和老龄化问题也将在未来加剧热相关死亡风险。当然,如果采取强有力的适应措施,则可以部分抵消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此外,在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方面,气候变化可通过影响媒介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滋生环境,改变传染病流行模式,增加传染病发生风险。而对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方面,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也会加重脆弱人群的疾病负担。一项基于我国18个城市气温与医院急诊的关联研究显示,温度每升高1℃,呼吸、循环系统等方面的慢性疾病急诊人数增加1.07%。另一项全国性的研究显示,短期气温骤变会使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率增加0.44个百分点。


从2015年开始,WHO敦促各国卫生与健康部门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规划,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完成此项工作。自2007年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来,我国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政策,但较少涉及人体健康领域。伴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电力、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制定了行动方案。有学者认为,我国在制定相应的气候行动时,应将人群健康作为重点考虑内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选择一个促进健康的碳中和路径,可以实现气候和健康的双赢未来。


实现双碳目标 意义深远


碳减排的健康协同效益,是指实施低碳转型措施带来的人群健康改善,这种改善往往源于低碳转型过程中环境质量的改善,如气候变化减缓,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减少以及绿地增加等。研究显示,“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产业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调整、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以及碳汇的增加,这些都会产生健康协同效益。

image.png

众所周知,减少碳排放措施及其效益对经济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也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相一致。有学者认为,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发展路径基础上,我国如果选择更具雄心、以健康为重点的气候行动计划,包括通过减少空气污染、改善膳食结构和增加体育活动等途径,可进一步防止数百万人过早死亡。


毋庸置疑,低碳转型措施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健康协同效益。从最直接的气候效应看,我国碳中和目标贡献的减排有望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下降0.2℃到0.3℃,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升带来的健康风险。碳中和愿景下的深度低碳能源转型措施,将大幅提升我国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这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空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带来的空气质量提升。


学界普遍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还会改善土壤和水环境质量,减少有害污染物的环境暴露对人类造成的损害。此外,增加森林碳汇,尤其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能够减少高温风险、减轻噪声污染、增加氧气、改善居住环境,还有利于缓解人体的心理压力,减轻患抑郁症的风险,提升健康水平。


《报告》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威胁方面,我国总体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些进展跟不上气候变化带来威胁的增长速度。当下,在世界各国提振应对气候变化雄心的大背景下,我国有若干涉及健康、气候和社会经济的重要政策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从长远看,气候变化可能是比新冠肺炎疫情更为严峻的全球公共事件,我国应抓住当前的机会窗口期,追求低碳发展和公共健康双赢的未来。



来源 | 中国气象报社

专家 |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 黄存瑞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 蔡闻佳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王琼

编辑 | 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一鹏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