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盛会落幕!“观天人”的“冬奥梦”,未完待续


2022年2月20日,冬奥圣火在国家体育馆渐渐熄灭。这场令世人惊叹的冰雪盛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团队的微信群里,大家互道“辛苦”。一场持续五年乃至七年的马拉松,眼见临近终点。于是,也有人感叹,冬奥会结束后,我们还会再见吗?


答案

THE Answer



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

打破一切恐惧我能找到答案

——《你的答案》

 


意犹未尽!当大幕落下,这是许多人对北京冬奥会的感受。

 “开赛后的17天(2月3日至20日),感觉特别短暂,一晃就过去了。就像是一位自由式滑雪的运动员,为了冬奥会苦练了好几年,上场后完成一套动作,也就是几秒钟的事情。”进驻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服务一线的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董全感慨。


image.png

4年前,董全第一次参与冬奥气象服务冬训。作为国家级业务单位的专家,他却因为对山地气象条件不熟悉,在演练中出现过较大的预报误差。那次“至暗时刻”成为他四年来孜孜不倦的动力。当冬奥会真的来了,预想中的紧张已化作一份从容。“毕竟,已经准备了那么久。”

image.png


与持续多年的准备相比,十几天的赛期确实短暂。而时光如逝感觉,也源于赛时密集和快速的工作节奏。每天三四点钟,预报团队就要起床工作,他们要赶在凌晨5点前,将第一份多语种服务专报报送给竞赛运行团队。而这些,也是各运动团队最关心的信息之一。


高山滑雪项目,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在欧美国家有着极高的收视率。在历届冬奥会上,它也是气象因素影响最大的比赛项目之一。平昌冬奥会,因为寒潮、大风,高山滑雪男子滑降决赛足足推迟了4天才得以举行。



2022年2月4日,在延庆赛区,高山滑雪官方训练因为大风天气推迟了一小时。这让很多人开始紧张起来。2月6日,高山滑雪项目迎来揭幕战,原计划11时开始的男子滑降比赛因天气原因,先是推迟到12时,随后是13时、14时……三次推迟后,比赛宣布延期至7日。



image.png


那天,曾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的时少英,一整天没顾上吃饭。“比赛一推再推,赛事方要求每小时向他们报未来几小时风的变化情况,压力特别大。”



但面对竞赛运行团队“你有多大的把握”的提问,时少英毫不迟疑,给出了肯定答案!果然,第二天,风小了,比赛顺利进行。



image.png

高山滑雪主裁判马库斯·瓦尔德纳惊叹:“我们都将那位女士称作‘天气女孩’!大家以为风会大的时候,她说风会小,果然就小了!简直是不可思议!”

image.png

2月13日,北京、张家口等地普降大雪,多项赛事调整赛程。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却很笃定:“早在2月4日,气象部门就预测到这场降雪过程。11日之前,我们已基本确定每个场馆的降雪时段和量级,做出了预案。


两天后,北京晴空万里。在各国运动员交口称赞的首钢大跳台,中国小将苏翊鸣一飞冲天!



谈及对这次降雪的应对,国际奥委会奥运会部执行主任克里斯托夫·杜比不吝溢美之词:“我认为,北京冬奥组委拥有最先进的天气预报系统。因此,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坏天气,我们都可以克服。”



image.png


能够给出“答案”,在于气象部门早在7年前就开始“布局”。从监测站网建设到预报技术研发,再到连续5个冬天的实地“练兵”……7年前,几乎很少有人了解“冬奥会气象保障究竟要做什么”;如今,他们却得到赛事组织顾问、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前主管乔·菲茨拉尔德口中“Best Weather Service Ever(有史以来最好的气象服务)”的盛誉。


历程

THE Process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孤勇者》

 


时间回到2015年的盛夏。

那时,11岁的谷爱凌,还是一位每年夏天会回到故乡北京补习奥数的滑雪新秀;10岁的苏翊鸣,正因为半年前出演电影《智取威虎山》而畅想着成为一名影视明星……当北京申冬奥成功的喜讯传来,一些种子却在年轻人的心里扎根发芽。

但在这之前,已经有人为了这个名叫“冬奥”的梦,开始忙碌。



image.png

张家口崇礼,一座拥有华北气候、地理条件最为优渥滑雪场的小城。为了赢得国际奥委会的认可,2014年11月,一群气象人用肩膀扛、用骡子拉,在崇礼陡峭的山顶上,建设起专为保障冬奥会比赛项目的气象站。随着第一座冬奥气象站在-20℃的寒风中竣工,此后7年,这一数字从“1”变为“441”。

image.png

2017年下半年,一支由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坐镇,从全国各地专门抽调并组建的冬奥会赛场预报服务团队正式组建。董全、时少英都是这支队伍的一员。团队中还有许多当时看来非常年轻的身影。譬如,当时31岁的李宗涛、29岁的郭宏……组队那天,他们都在手机备忘录里,标记下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日子。

image.png


也是从那时起,他们认识到,冬奥会的气象服务保障和以往任何重大活动、重大赛事的气象服务保障都不同。尤其雪上赛事的竞赛安全、比赛成绩乃至是否允许进行,都与气象关系紧密。在冬奥会上,气象保障团队被视作与竞赛工作同等重要的“核心团队”。



然而,这些雪上项目大多在“十里不同天”的山地环境下举行。我国此前在山地气象学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比赛所需要的预报、实况的信息又要非常精细。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为例,运动员滑行区出发点和起跳点相距不足百米,但风力风向的数值差异,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image.png

所有的开端,要从“补课”开始:自学山地气象学、赴国外观摩、学英语、学冬季运动知识、学滑雪……不仅是学习,这支赛场预报服务团队每年都要分别进驻延庆、张家口两地的赛场,开展长达数个月的冬训。他们要提前熟悉赛场环境,更要在实战中检验能力。

image.png


2017年12月,中国选手徐梦桃在崇礼参加比赛后,就对气象冬训团队提供的赛场气象服务赞不绝口。也是从那时起,中国空中技巧国家队每年都会来崇礼参加比赛,提前适应这里的风、这里的雪……


image.png

4年后的2月14日,还是在崇礼的赛场上。因为前一天的大雪,女子空中技巧项目资格赛和决赛调整到同一个半天举行,这对第四次征战冬奥会的徐梦桃来说,是体力分配上的重大考验。

image.png
那一晚,驻守在崇礼云顶滑雪公园的李宗涛激动不已。这些预报员或许永远不会出现在冬奥会的镜头之中。但人生的金牌,相信属于每一个敢于坚持的人。

逐梦

THE Dream


我可以跟在你身后

像影子追着光梦游

——《追光者》


咱家门口办冬奥了!这些年,崇礼区气象局副局长王旭海俨然成了一位“冬奥专家”。参与建设冬奥气象站、建设冬奥气象科普馆、兼职“摄影记者”……而赛时气象装备保障人员,则是这段“冬奥旅程”中他承担的最重要角色。
image.png

冬奥气象装备保障人员不像赛场预报员那样引人注目。但,是他们确保了“三维、秒级、多要素”气象监测网络能够完整发挥作用。

幺伦韬是张家口赛区装备保障团队的负责人。开赛后,他们在每天午夜24点,一整天的赛事活动结束后,要上山巡查一遍设备;早上四五点钟又要爬起来,再巡查一遍。好在,整个冬奥会期间,除了一次针对数据延迟的维护外,所有核心区观测站均运行正常。

“它们和我们,表现得都很好。”
image.png
在延庆赛区,与幺伦韬从事同样工作的高猛,为了冬奥会已经爬过百余次小海陀山。每次踏着光滑的雪道进行设备维护,他都要穿上铁冰爪,随身背的设备最重超过60斤……赛时,高猛和同事每天还要手持气象观测设备对指定区域进行现场观测。这些“追光者”的存在,也是时少英预报“底气”的来源之一。
image.png
还有些人,虽没能亲临冬奥赛场,却为这场盛会做了很多。让国际奥组委官员点赞的“百米级、分钟级”冬奥气象预报服务系统,要归功于许多气象科研人员连续多年的持续攻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专家参与的一项科研工作,让曾经被某些人断言“中国人造不出来”的冰状雪,最终以“最高品质”铺满了冬奥赛道……
image.png
在北京冬奥会上,各国运动员屡创佳绩;我国更取得冬奥会历史最好成绩,雪上项目获得“大丰收”。这背后,离不开包括气象在内的赛场环境保障。

2月15日,首钢大跳台全部比赛完赛。这里不仅见证了谷爱凌和苏翊鸣的两块金牌,更有许多选手在这片场地拿出了突破极限的高难度动作。赛后,许多领队、工作人员向驻场预报员杜佳竖起大拇指。

image.png
2月17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比赛收官。郭宏眺望灯光下的“雪如意”,久久伫立。他说,5年来的一幕幕在眼前不断闪现。就在冬奥会开赛前,郭宏意外手臂骨折。但他硬是绑着绷带按期进入闭环工作区域。他说,我们用坚持和细致,赢得了各方的尊重。
image.png
在这5年里,郭宏当了爸爸,也对家人添了更多愧疚;李宗涛无奈错过了女儿的“大半个童年”。当然,也有人在团队中收获了爱情……此外,疫情改变了许多最初的设想,新添了长时间闭环工作的巨大考验。

image.png
但当一切走向结尾,万种情绪均化为“不舍”。
董全说:“对于不少运动员来说,冬奥会还有下一届。可我们,只有这一届。”王旭海问:“冬奥会后,你们还会记得崇礼吗?”

他们说,冬奥会就像一个持续了5年、7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梦。当午夜钟声响起,马车变回南瓜车,那些过去几年朝夕相处、并肩奋斗的兄弟姐妹,也许将天各一方。

时光的河入海流

终于我们分头走

没有哪个港口

是永远的停留

脑海之中有一个

凤凰花开的路口

有我最珍惜的朋友

——《凤凰花开的路口》


但,我们相信,留给的中国冰雪的东西永远都在那里。人们也会记得,有这么一群人,努力让“精彩、非凡、卓越”的“中国承诺”,变为了“世界评语”。

梦不会醒,我们,未完待续

image.png


来源 | 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钊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