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最是冰雪映丹心——写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之际
2月4日,随着北京冬奥会圣火点燃,明艳的烟花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绽放。与现场热烈的掌声呼应的,是为开幕式服务保障倾注心血的气象人。他们或驻守“鸟巢”现场,每15分钟开展现场加密预报服务;或紧盯电脑屏幕,跟踪最新天气形势变化;或坐镇会商室,指挥调度、运筹帷幄……

事实上,自1月22日开始,围绕开幕式的气象服务保障已按下“加速键”,中国气象局相继召开5次工作调度会,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等领导靠前指挥,各级气象部门进一步根据专项活动特点挖掘需求,跟进式开展服务——从提前10天每日滚动预测2月4日天气,到2天前重点发力提供天气对开幕式各阶段的影响预报和决策建议,1天前逐小时滚动发布开幕式期间精细预报……

1.jpg

2月4日,中国气象局召开第五次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视频连线调度会议。图:庄白羽

  

气象人终于迈上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的第一个台阶——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这场中国与世界共绘的冰雪长卷即将铺陈开长达16天的精彩。

这也意味着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决战决胜的长卷正式铺开。

已经展开的画幅,仿佛也在诉说着对这份浪漫与激情的急切和期待——上面绘着来路峥嵘,数不清有多少人怀着同一腔热血向着同一个目标奔来,将在那未展开的部分挥斥方遒。

丹心染出鲜明底色,脚步踏出遒劲题跋的来自各行各业,其中当然有气象的铁画银钩。


  谋篇

  空白画卷上,如椽巨笔勾勒出未来方向


2015年,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这意味着2022年,我国气象部门将以东道主身份扛起赛事期间各项活动气象服务保障的大梁。

一面是党和人民的殷殷期盼——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而天气条件是影响北京冬奥会能否顺利举办的重要因素,做好气象保障服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面是“从零起步”的挑战与艰难——在冬奥气象服务领域,无论技术积淀还是经验积累,都几乎为零。气象部门有的,只是围绕申办冬奥会、冬残奥会计划,在北京、张家口等地开展的气候背景研究积累,和陆续建成的多个气象站。仅靠这些,远远无法满足赛事服务保障需求。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以及北京冬奥组委、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冬奥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逐步提升,从蓝图走向现实——

20167月,冬奥气象服务领导小组成立,拉开冬奥气象服务筹备的大幕。
20176月,举全部门之力成立冬奥气象中心,选派气象骨干入驻北京冬奥组委设立的气象办公室。
20178月,中国气象局与北京冬奥组委签署冬奥气象服务协议,滚动跟踪了解气象服务需求。
2018年,中国气象局成为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02010月,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协调小组组建,统筹凝聚跨区域、跨部门的气象保障服务力量。

  ……

在“冬奥气象”时间的表盘上,每一个刻度都是气象事业砥砺前行的一大步。这些滴答转动的制度“时针”,盘活了全国上下的资源——国家级相关职能司和业务单位,山西、内蒙古等地气象部门纷纷出台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或专家小组,在高扬的党旗下汇聚科技、人才资源,以制度为纽带拧成一股绳,为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源源不断输送气象力量。

随着冬奥脚步渐近,气象服务“压线冲刺”的时刻也到了。“必须全力以赴,必须迎难而上!”从气象服务动员部署会,到慰问一线气象服务团队,从视频连线冬奥北京气象中心,到宣布进入冬奥气象服务特别工作状态,庄国泰反复强调,做好冬奥气象保障服务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是向全世界展示我国气象科技实力的重要窗口,必须举全部门之力,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做好北京冬奥会赛时气象服务工作。

所有的一切,为打好冬奥气象保障服务关键之战勾勒出清晰的方向和路径。


  赋彩

  用最硬核的科技,铺上最亮眼的气象底色


做好冬奥会气象服务任务艰巨,需要挑战复杂地形条件下精细化预报的极限,挑战极端天气条件下气象装备稳定运行和保障的极限。从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广大气象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全力以赴,不断攻坚克难。
“冬奥气象服务保障筹备工作现已全面就绪,气象科技创新实现‘两个首次’。”2021年11月2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城市服务保障专场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梁丰表示。
首次实现赛区高精度气象探测数据的成功获取,首次具备“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能力。对于冬奥气象科技而言,这“两个首次”不是量变,而是质的飞跃。
气象因素直接关乎冬奥会相关赛事能否顺利进行,北京冬奥会又是近20年内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大风多、干冷的气候特征决定了这届冬奥会对山地小尺度风和温度的捕捉更显紧要和艰难。
这也是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气象难点问题之一。
历经数年攻关,气象部门以冬奥赛场为核心,用441套现代立体探测设施“编织”出一张复杂山地+超大城市一体、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综合精密监测网;建成京津冀区域500米分辨率、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中国气象局北京快速更新循环数值预报系统,使山地气象精密监测、精准预报难题有了响亮的“北京答案”。往届冬奥会,客观气象预报以千米网格为主,时间更新频率是半小时至1小时。

2.jpg

1月30日,由北京市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预报(服务)首席组成的冬奥组委主运行中心现场气象服务团队正在讨论赛区高影响天气。


还有来自国家级业务单位带着暖意、凝聚着心血的支援:有的拿出“拳头”产品,如智慧冬奥2022天气预报示范计划产品、高精度冬奥支撑客观预报产品、覆盖京津冀区域的高分辨近地面要素产品等,精准捕捉赛事敏感气象要素,面向现场预报服务团队和公众推出多种形式的智能产品。有的筑牢“科技堡垒”,或深耕专项服务,或强化定制服务,如开展赛区降温可预报时效分析,并专门为开闭幕式提供日间气温变率;研发高分辨区域集合预报系统;组织开发无缝隙分析预报前沿系统,自主研发冬季气温次季节至季节一体化预测模型等多个预报工具等。有的强化后方支撑,加强冬奥观测系统装备运行监控、数据质控和产品应用,护航赛区重大装备保障运维工作。

在空中,有风云气象卫星无声守望。它们扫描到的数据经过有针对性的开发,形成夜间可见光、冰雪、雾监测实时产品和更加精细的云图信息。集成冬奥卫星天气服务平台,可为预报员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冰、雪、雾变化监测服务。

在信息奔流的网络世界里,有数据“卫士”忠实守护。基于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的监控系统已实现冬奥相关服务产品实时统计、分析和靶向推送,在全球-区域-局地实况分析关键技术的加持下,冬奥数据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

各放异彩的硬核科技,交融迸发出炫目的色彩,犹如钢与火的交融——在“国之重器”的金属光泽上跃动着火一般炽热的初心。


  点睛

为业务注入灵魂的,永远是热血和初心


在复杂多变的天气中,无论是默契的前后方联动还是到位的临场发挥,无不彰显出“服务精细”的力量——再缜密的顶层设计也必须落到实处,再硬核的科技也必须具备温度,能做到这一切的,只有人,认真、敬业、坚韧、训练有素的人。


3.jpg

延庆赛区气象服务组成员顶风迎雪登上小海陀山,维护自动气象站。

2021年11月21日晚上,蜿蜒的“雪游龙”上即将举行2021/2022国际雪橇联合会雪橇世界杯收官之战。当天6时,延庆赛区气象服务组现场预报服务团队的李琛和陶亦为刚来到现场,抬头就见天边一抹昏黄——提前一天预见的沙尘天气,果然来了。

虽然比赛在夜间,但风沙会污染赛道,严重的话可能加大摩擦力,威胁运动员安全。两人当即与后方联系,告知天气实况。在冬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驻守的其他预报员迅速再分析再研判天气趋势,结论是:中午前后沙尘才会结束。李琛和陶亦为马上将这一信息告知主办方和场馆运维团队。权衡之下,运维团队决定关闭遮阳帘,沙尘过了再打开。

 “在一般大风天气下,遮阳帘不随便开,可能被刮到赛道上。”李琛说,正是因此,场馆尤需准确的天气转折期预报,比如风何时减弱、沙尘何时结束,这对于沙尘这种小尺度天气系统来说,殊为不易。

沙尘刚过,还没等主办方舒一口气,紧接着16时,天空飘落零星雪花,所有人的心再一次悬了起来。尽管此前的场馆专项预报中提到了下午可能有“零星小雪”,但主办方心里还是没底。身处现场的李琛和陶亦为果断研判:这是气流受地形抬升影响导致的降雪,不会导致赛道积雪,与之前预报结论一致。他们要做的,就是自信、精练、高效地向工作人员解释天气现象和预报理由。

赛事圆满结束后,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地方领导都对气象服务赞誉有加。

这个故事,只是无数次实战中精细化气象服务的一个缩影。而这样的预报能力,是一线预报员们经年累月用手、用脚、用心一点一点“雕琢”出来的。在山地气象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面前,预报员们几乎算得上是从零开始,披星戴月,研读相关理论书籍资料;翻山越岭,连续5个冬天驻守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开展冬训,去感受、探究山地天气气候和地形之间的规律,继而把观云追风的心得凝练成产品,持续丰富冬奥气象服务产品体系,为我国尚属“蓝海”的山地气象预报锚定航线、浇筑地基。


4.jpg

张家口赛区气象装备保障团队搬运备用站设备。


赛事预报员身后,有来自全国气象部门的装备运维保障人员、首席预报员、模块技术开发专家、专业小组、联合团队等,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专业人才。他们饮冰卧雪,把气象监测站建在最需要的地方,车上不了,就骡子上,骡子也趴下了,就人来扛;他们顶风冒雪,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中上山维护精密设备,甚至为了避免损伤仪器,先用体温焐化细小配件上的冰霜;他们披星戴月,秉持大国工匠精神,钻研技术,突破自我……他们不仅活跃在冬奥核心区(场馆群、冬奥村),还将在城市运行保障、科普宣传等众多领域添砖加瓦。

序幕已启,新章待绘。在世界瞩目的赛场上,气象人将持续用最大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让冰雪之诺应得“简约、安全、精彩”,让光荣与梦想如期绽放。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