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气候变化,会改变沙丘的迁移方向?

气候变化导致风型变化

沙丘将变形或向新方向迁移


沙丘穿越沙漠,就像海浪穿越海洋一样。风是它们蜿蜒爬行的一个驱动力,当驱动力的方向发生变化时,沙丘也将被重塑。日前,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两位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化导致的风型变化如何重塑世界各地的沙丘。成果表明,到本世纪末,相比于其他地区,热带和赤道的沙丘将发生更多的迁移该研究对未来城市规划以及农田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研究指出,到本世纪末,撒哈拉沙漠北部的几个主要沙海的沙漂潜力将增加。到2100年,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也将在某些方向上看到更高的沙漂。相反的是,北美大平原地区沙丘的沙漂潜力将下降。


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沙漠,历史上,风来自多个方向,因此该地形成了线性沙丘。目前,这些沙丘被植被覆盖不会迁移。但是气候变化可能促使风向发生改变,这将导致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同时,土壤水分亏缺预测表明,随着植被的消失,该地区的干旱可能会加剧沙丘的移动。在南半球,如果气候变化迫使风向转变,埃及南部的农田可能面临风险:一系列向南迁移的新月形沙丘可能会向东转向灌溉田。到本世纪末,当地的风向将逆时针旋转近90度。


气候变化如何导致风型变化?通常两极与赤道的温差决定了全球空气的流通,但是随着两极变暖,极地与赤道之间的环流减弱。与此同时,大气中更温暖的空气赋予了它更多的能量,加强了来自其他方向的风。    


从太空看极端干旱

如何影响碳排放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近日,一项新研究为利用新的遥感观测资料评估极端天气对区域碳平衡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卫星观测,量化了2019—2020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干旱和森林大火对碳循环的破坏。


研究指出,在火灾季,林火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而干旱和火灾使得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减少,澳大利亚的年碳排放量因此增加了近一倍。


2019—2020年,澳大利亚东南部极端高温、干旱的状况受到全球关注,严重的火灾更是降低了该区域的空气质量,烧毁了大片森林,杀死了无数野生动物。研究人员采用天基观测和建模组合的方法,估算出林火直接排放了113TgC~236TgC的二氧化碳


此外,研究人员还证明了极端干旱对未燃烧地区碳通量的重要影响。干旱和火灾引起的净生态系统交换异常使生长季节的碳吸收减少了19TgC~52TgC的二氧化碳,这些额外的碳通常会被大气吸收。


在未来几年,预计这些生态系统将在很大程度上恢复损失的碳储量,但恢复速度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因为气候变化驱动的高温和干旱事件可能增加火灾事件的频率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时间。


物候变化可能

滞后于气候变化


近日,一项新研究表明陆表物候与气候之间普遍不匹配,这些不匹配在人类主导的景观中更为明显,表明人类活动和物候动态与气候变化的不同步之间存在关系。


研究人员利用气候数据以及实地和远程观测的物候指数来比较这些变化的速度,发现了许多物候和气候变化速度不同步的例子。其中最大的不协调出现在以人类为主导的景观中,这些不匹配与人口密度以及农业等的集约化管理系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作物变异不足使得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区域气候不匹配导致的


这项结果虽然显示出农业的脆弱性在不断增加,提高产量的机会可能丧失,但也有望给新品种培育创造机会。


最古老的磁极

翻转或被发现


一直以来,地球磁场充当某种看不见的“盾牌”保护我们免受宇宙辐射伤害。同时,靠近地球表面,它们从地壳到内部来回移动,引发可能有助于长期稳定全球温度的化学反应,就像一种地质恒温器


近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2021年秋季会议上,一项新研究可能揭示了已知最古老的板块构造证据,以及类似于今天地球的稳定的偶极磁场。如果得到证实,这一发现将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早期的地球就已经具备许多和现今一样的物理学特征,数十亿年来一直滋养着地球上的生命。这项研究充分证实了早期地球的地球动力学的成熟度


研究人员从澳大利亚的一个陨石坑中采集了32.5亿年前的岩石,分析了岩石中富铁颗粒的磁性特征,这些特征与海底喷发中形成岩石然后冷却时的地球磁场方向一致。在研究磁信号时发现,一些岩石的矿化罗盘指针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是在其下方稍古老的岩石层却指向相反的方向。人们因此意识到:这可能是地球磁场翻转的现象



来源 | 中国气象报社

文字来源 | 美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译 | 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叶

图片来源 | 网络

编辑 | 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叶奕宏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