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70万年前说起。
那时候,位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背靠太行山脉,面向华北平原,自然环境优越,气候环境适宜,是一处理想的家园。处在间冰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龙骨山地区植被葱郁,湖泽水系发达,不仅形成了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被后人称为“北京人”的先祖,就在那时、那里繁衍生息,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原始生活。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周口店遗址 图/简菊芳
1 冬暖夏凉的居住区
“北京人”生活的70万年前,尽管自然环境和气候相对适宜,但极为低下的生产力,以及自然界中无情的风霜雨雪和遍布的凶猛野兽,使得他们时刻面临生死的威胁。选择生活在山洞里,一则洞穴冬暖夏凉适宜居住,二则为了避开风雨雷电的侵袭和猛兽的攻击。
在长期而漫长的岁月中,“北京人”慢慢学会巧妙利用环境因素。考古发现,它们生活的洞内,有厚达6米的灰烬堆积层,这表明当时已经学会使用火。而火种的来源,可能是大自然雷击、钻木取火或者被他们保护起来的野火。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展示的“北京人”使用火时的场景 图/王婉
与之相伴的,还有自然界的很多动植物。几十万年后,化石的形态记录了生命的历史和山河的变迁。如头上的角展开直径两米长的肿骨大角鹿,长长的犬齿能轻易洞穿大型食草动物厚皮的剑齿虎,记录显示喜河边活动的双角犀和纳马象等……
2 千百万年后的邂逅
享有这优越自然环境的不只有“北京人”,还有山顶洞人。
与“北京人”相比,距今大约3万年出现的山顶洞人有了爱美之心,他们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等。“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居住地远离大海,但是科学家在考古时却发现了不少海蚶壳,它们被打磨成造型独特的工艺品,成为重要的装饰品。
“北京人”打制石器(复原场景) 图/简菊芳
有专家推测,山顶洞人可能曾长途跋涉到达海边,获取了海蚶壳。也有人认为,山顶洞人可能与曾在海边居住的人类进行了物物交换的贸易。
不管以何种方式获得,山顶洞人的爱美之心由此展现给世人。
3 独一无二的“叶片”
时间回到现在,在北京西南角的龙骨山下,远远就能看到山上像穿山甲鳞片一样、相互交错的弧形壳体钢结构保护棚。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 图/王婉
原来,周口店遗址猿人洞本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遗址发掘以来,岩体遭受日晒、风化、雨水溶蚀破坏,出现松散、剥落甚至滑塌等现象。
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本体的干预,设计师设计出这样一个半开放式的保护建筑。
保护棚由825块不同编号的叶片组成。叶片之间留有空隙,既能隔绝雨、雪、冰雹、光照等对猿人洞遗迹的影响,减缓其风化脱落的进程;又能使猿人洞通风透气,保护洞内遗迹。保护棚外层还用绿植覆盖,从而与山体周围环境保持和谐。
纵览人类发展史,周口店遗址并不是人类文明记忆的“孤本”。人类不断追问“我从哪里来”,也在探索着“要到哪里去”。根据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遗产办公室主任李俨介绍,近年来,周口店遗址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与宣传工作,如周围环境治理、加强文物信息数字化保护、开展公众互动活动等,这无不体现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蜕变与成长。
“北京人”狩猎归来(复原场景) 图/简菊芳
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传播给公众,让公众去理解蕴含在文物中真正的内涵,提升公众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这才是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所在。持续不断地推进人类文明遗址的保护工作,同时也体现着人类对于历史的认知、对科学的求证以及对生命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