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预报员转型!这道气象新业态必答题,如何解?

今年汛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给气象预报服务带来不小的挑战。


预报精准关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是气象部门履职尽责的首要任务。中国气象局党组牵住“牛鼻子”,在全国预报员队伍中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广大预报员牢记初心使命,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警时效,推进预报员队伍建设和转型发展。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在为中共中国气象局党校在京培训班集体授课时曾指出,要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预报员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专业技术水平、善于应对复杂天气形势的预报员队伍。


事实上,推动预报员向创新型、研发型发展,是研究型业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预报员岗位的基本要求。


新业态呼唤新布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气象工作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全局,要有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单一、定性、粗犷式的气象业态已无法满足现有需求。


新发展阶段的气象业务,要面向地球系统框架下全空域的服务保障需求,以完备的数据为基础,以地球系统数值模式发展和应用为核心,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构建“无缝隙-全覆盖、自动-智能、精细-数字”的新型气象业态,需要气象部门在工作部署和行动中,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科技型事业定位。


自2018年中国气象局开展研究型业务以来,气象部门围绕业务发展需要,推进业务与科研深度融合,打造创新团队,攻关核心和关键技术难题,优化机制体制,打好“研用”组合拳,并在业务布局分工、岗位设置、业务流程、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为深入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打下基础。


一场预报员的转型改革由此展开——


根据部署,加大新技术培训力度,引导、激励广大预报员开展科学研究,增强对天气气候精细化演变过程的认识;鼓励预报员参与智能预报技术研发,应用数值预报、雷达卫星观测资料等,发展适应本地区的数值预报释用、天气预报订正、灾害天气预警和多源资料应用技术。


国省市县四级预报员的定位也逐渐清晰:国家级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突破制约预报业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难题;省级强化预报员技术应用能力,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专项攻关团队,稳步推进全省气象预报业务能力提升,形成全国气象事业的中坚力量;基层推进预报员向综合型预报员转型发展,强化对卫星和雷达等新资料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提升市县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看似是对预报员工作内容的调整,实则是敦促管理者营造科研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氛围,引导预报员从日常工作中凝练科研课题反哺业务,促进智能预报业务发展,再由改进后的客观技术和方法将预报员从周而复始的值班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为紧迫、更具挑战性、更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中来。


以基层预报员为例,他们熟悉本地天气气候特征,直面每一次天气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若能将总结的经验指标以客观形式固化下来,进而融入实际业务流程中,那么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气象业务发展与人才资源利用都能实现良性循环。


中国气象局党组的谋篇布局正在于此,以推进预报员转型为抓手,促进预报员从重复性劳动向创造性劳动转变,提升业务能力,实现预报精准。以人力资源再分配实现整个事业转型,对于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言,意义深远。


新布局催生新岗位


推进预报员转型,对业务布局与岗位设置提出了新需求,新的业务布局、兼具科研与业务属性的岗位应运而生。


今年,国家气象中心实施业务流程改革,深入推进业务与科研融合发展。围绕业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天气预报室梳理出智能网格降水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中长期预报、全球监测预报和水文气象(气象灾害风险)等五个研究方向,成立多个攻关小组,并设立科研岗位,将任务分解到人、细化到月,最终通过季度、年度考评的方式监督任务落实。一方面集中团队优势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另一方面也让科研工作更加规范系统、方向更明确。

湖北省气象局党组今年下发《关于加强全省预报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鼓励预报员从事科研工作,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该意见明确推进预报员分级转型发展——省级要推进预报员向研究型人才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内领先的专家型预报员;市州级注重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推进预报员向应用型人才发展;县级注重监测和预警实际,加快培养既掌握预报综合技能,又精通服务技巧的复合型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重构科室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组建预报创新实验室,设立研究型业务岗位,并精简业务流程、值班岗位。在充分发展运用智能客观预报技术的同时,为预报员争取更多时间开展天气复盘、机理和预报技术研究等工作。自治区气象台副台长孙鑫介绍,自去年以来,9名预报员轮岗,进入实验室,围绕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等科研需求,开展技术攻关,为实现科研-业务、科学-技术相互融合提供良好载体。


面对地形复杂、精细化预报难度较大等实际问题,四川省气象部门制定并推广由省级气象部门提供“原材料”、市县级气象部门“深加工”精细化服务产品的业务流程;省气象台成立精细化产品预报科,规定科室人员每年3个月时间参与业务值班、提炼需求,返岗后带着问题做研究。在谋划基层预报员转型的方向上,四川气象部门深度融入“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成立“1+5”创新团队,针对性攻关业务发展中的科研问题。“既能避免各地开展重复性的工作,又能集聚力量在关键领域发力。”四川省气象局预报处处长谢娜说。


新岗位产出高效能


对预报员来说,当前是转型期,也是阵痛期。记者在调研时发现,更多预报员在实践中更加确信:转型发展的目的是减少业务中的低水平重复性劳动,提高预报员工作效率,推进过去粗放型的预报服务向更精准的预报和更精细的服务转变。而参与智能预报技术研发,在成果投入业务应用后,能进一步减轻自己的值班压力,实现工作效率、个人价值与业务发展“多赢”。


今年年初,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的预报员就排好值班表,确保每人有不少于3个月时间投入科研工作,这样的时间节奏能让他们攻关难题时保持延续性和专注力。


“科研岗的设置,有助于帮助预报员找到适合自身的方向发挥才能,实现个体能力的升级”,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张恒德说,“要让预报员在灾害性、转折性以及重大天气过程预报预警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成为某一方向某一领域的专家”。今年,天气预报室第一季度考核,陈双带领的卫星监测预报技术攻关小组在科研岗工作考核中获得好成绩。由他们主导开发的卫星图像增强产品及卫星反演降水监测产品,在今年俄罗斯远东至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水情监测分析等重大过程中得到充分应用,有力支撑了全球灾害性天气监测业务的发展。


“通过科研进行总结,会让产品更适合业务应用,是一件好事。”湖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珊珊说。今年,王珊珊有5个参与研发的产品在全省业务平台上试用,其中,融合影响因子及模式偏差订正的气温预报产品,目前小时温度预报平均偏差在1.1℃左右,为精细化服务提供了很好参考。


“过去主要是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现在则主要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四川省气象台预报员王佳津感慨,“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做科研的紧迫性,我现在做的是强降水的客观方法订正,专门研究复杂地形和模式不确定性等问题,探索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避免人员伤亡”。


在内蒙古自治区,得益于业务、岗位和流程的集约,智能网格要素预报客观化、自动化,预报员每天平均减少重复劳动近100分钟,等于减少了近一半的夜班量。“其实我一直坚持参与科研工作,但进入实验室后,随着岗位职责更加明确,研究方向和内容也逐渐清晰。”自治区气象台预报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仲夏表示,她目前主要围绕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网格强对流天气预报、模式释用、检验等方向做研究,研发成果在业务中得到应用和认可,是她不断努力的动力。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