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适宜气温研究有助应对疾病负担
在我国,每10万死亡人群中有77例死于非适宜气温,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4例。这可能与中国人口较多,由极端温度导致的净疾病负担、净超额死亡相对较高有关。
2019年全球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负担研究(GBD)结果显示,非适宜气温是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自1880年以来,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以每10年0.07℃的速度上升,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速度几乎翻了3倍。在1880年至2019年的记录中,最热的五年都发生在2015年之后,而10个最热的年份中有9个发生在2005年之后。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2000年至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500万人死于高温或低温,并且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因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正在中等幅度上升,因低温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
由于人群特征、地理气候和适应性等因素影响,仅用部分国家的死亡数据无法代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尚无可靠卫生保健登记系统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这阻碍了以全球视角审视气温变化的公共健康威胁和相应健康促进以及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人员利用来自五大洲43个国家与地区、1.3亿多人的死亡数据开发的三阶段分布滞后非线性预测模型,所覆盖区域气候、经济社会、人口结构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水平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代表性更强。研究结论将帮助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包括极寒与酷热在内的极端天气预警与应对计划,以及更有效的健康保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