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联系我们
中国气象数据网APP
微信
中国气象数据网
微信号
扫一扫,立刻关注
我的数据筐 
站内信
开通PLUS会员
PLUS会员是为用户打造的增值服务,满足用户高需求。开通PLUS会员后,用户可享有如下功能和特权,如想了解更多PLUS会员服务内容,请点击PLUS会员首页(http://data.cma.cn/plus/index.html
注册登录
人民日报 | 中国为全球气象能力建设作出贡献
转自《人民日报 》(2021年09月16日第17版)


过去50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数量成倍增加,早期预警对于挽救生命和减少财产损失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唯一拥有“世界气象中心”称号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起世界气象组织赋予的职责,在信息共享、气象预报、灾害预警、推广气象卫星国际应用等工作中积极担当,为全球气象能力建设作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贡献。

气象灾害愈演愈烈
早期预警意义重大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布《天气、气候和水极端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图集(1970—2019)》(以下称报告)指出,过去5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加,与天气、气候或水患有关的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总共超过1.1万起,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损失3.64万亿美元。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和降水的次数正在增加,这些情况将在世界许多地区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指出,仅在今年夏天,北美、欧洲、亚洲多地就遭遇了突破历史纪录的热浪和强降水侵袭,干旱、山火、洪水、极端温度给生产生活造成广泛的灾难性破坏。

“气候变化就在眼前。必须加大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资,其中一个方法是加强多种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塔拉斯指出,严峻的统计数据后面是希望,经过改进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已大幅降低死亡人数,如今气象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已降至半个世纪前的1/4,“我们在挽救生命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报告也显示,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91%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气象组织的193个成员中,只有一半拥有多重灾害早期预警系统,非洲、拉丁美洲部分地区以及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岛屿地区的天气和水文观测网络存在严重缺口。

开展防灾减灾合作
展现气象大国担当

2020年5月17日,名为“安攀”的孟加拉湾强气旋风暴加强为特强气旋性风暴。眼看气旋风力还在不断加强,孟加拉国气象局连夜紧急联系世界气象中心(北京),请求实时获取更高分辨率的中国气象卫星监测、数值预报指导产品。中方收到请求后,立即组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专家开展专题服务,并在中心的高交互网站上为孟加拉国气象局开设专门用户,实时为其提供所需产品。

“世界气象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聚焦整个地球系统,重点提供天气、气候、水以及环境等指导产品,支持欠发达国家气象预报业务能力提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运行办公室主任周庆亮告诉记者。2017年,在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六十九次届会上,中国气象局被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唯一的世界气象中心,表明中国的气象服务能力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全球目前一共有10个世界气象中心,在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气象预报、灾害预警职能中发挥着核心作用。2019年首届世界气象中心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塔拉斯致辞时说:“你们的服务不仅对自身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没有能力运行全球数值模式的欠发达成员来说尤其珍贵。我们所有成员都能够使用你们的产品和模型,并从你们的成果中受益。”

“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需要各方展开合作,因此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在其框架下成立了世界气象中心的合作机制,由有能力的世界气象组织成员提供更多全球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等产品,中国从2017年起勇敢承担起了这一义务。”周庆亮介绍说,世界气象中心的具体职责包括提供制作全球确定性数值天气预报、全球集合数值天气预报和全球长期数值预报等。“我们每天需要提供全球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对极端天气进行预测,还要发布对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监测以及月、季、年气候预测信息等。”

除了这些规定义务之外,世界气象中心(北京)还把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视为重要职责,切实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中国是一个气象大国,在以往应对各类气象灾害事件中积累总结了不少最佳实践,我们希望能分享给非洲和亚洲等欠发达国家,共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周庆亮表示。

据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中国气象局每年会举办15期左右国际培训班,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约300位气象部门专家提供短期专题培训,内容涵盖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台风预报、气候预测、气象防灾减灾等。

老挝气象水文局天气预报和预警处处长博恩蒂姆·西索普汉塔冯曾专门来函,感谢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为老挝专门建立定制化交互网站,提供所需求的预报产品,“这是非常好的产品,对我们帮助很大!相信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的信息和预报,老挝气象水文局的预报能力将得到加强!”

集合科技创新力量
提高全球服务能力

成为世界气象中心,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离不开国家综合科技实力支撑。在今年的服贸会上,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在国家会议中心的国别展区亮相,展示了中国“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的核心技术力量。

观测是人类了解地球系统如何形成天气、气候和水文的关键。全球目前有30多颗气象业务卫星和约200颗科研卫星,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工和自动地面气象站、高空站、船舶、飞机、雷达、浮标,每天对气象关键参数进行测量。中国已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完整气象观测体系,拥有全球最大气象雷达探测网,气象卫星整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向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免费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服务。

全球数值预报系统是气象部门提供服务必不可少的核心“芯片”。在天气预报方面,我国建立了自主可控可用的GRAPES数值预报体系,全球预报分辨率达到25公里、全国预报分辨率达到3公里,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可用预报时效达到7.7天,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基于这一体系,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开发并提供了30余类产品,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信息系统、门户网站提供业务指导产品。

精密监测、高速通信、超级计算机……自主精准的全球数值预报系统研发对多项支撑技术提出极高要求。“每年对系统进行不断开发升级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周庆亮说。今年, GRAPES—GFS全球同化预报系统实现版本升级。升级后,中国将具备全球范围内热带气旋的数值预报能力,可惠及全球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和人民。

天气、气候和水文,影响着农业、交通、保险、旅游等众多社会经济领域。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头10年,气象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增加了7倍。近年来,世界气象组织积极推动气象服务公私合作发展,鼓励国家气象部门与私营和学术部门寻求互利合作,以改善对全社会的气象服务。

集监测、预报、可视化等服务于一体的GEOVIS气象数字地球平台、能安装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小型气象自动站、可随身携带的多功能袖珍手持气象仪……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展上,一些中国企业也带来了自主研发的气象服务产品。“目前中国气象领域相关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气象部门、企业、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的气象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已经形成。”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还要更多地激发社会力量的创新活力,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更加多元化的气象产品,满足各行各业的专业化气候服务需求,减少在全球气象灾害风险下的经济损失。”



Copyright 2005-2017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E_mail : datacenter@cma.gov.cn
扫码登录
账户登录
二维码失效
点击刷新
登录手机中国气象数据网扫描二维码
立即注册 更快 更安全
第三方登录
我的订单
我的数据筐
我的收藏
用户反馈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