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任上,落叶松开始在塞罕坝大面积扎根
前些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视察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尚海纪念林。
尚海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这里纪念着一位名叫王尚海的人。他是塞罕坝机械林场首任党委书记,在他任上,落叶松开始在塞罕坝大面积扎根。
然而,很多人却不清楚,王尚海也是一名气象工作者。曾担任承德地区气象局局长的他,为当地气象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王尚海的故事。
如今,在塞罕坝,落叶松面积达68万亩,是第一大树种。在塞罕坝人心中,最早让落叶松在塞罕坝大面积扎根的老书记王尚海,就是一棵挺拔的青松。
1962年,刚满40岁的王尚海担任承德地区农业局局长,一家人都在承德市区生活。当党组织动员他去塞罕坝任职时,这个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长毫不犹豫,像是准备奔赴新战场一般,交还了组织分配的住房,带着一家人,上了坝。
刚到塞罕坝,气候就是他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这里地处高寒地区,最低气温-43.6℃,一年中-20℃以下的天数达120天,积雪长达7个月……当地人都说,别提造林,能在那里生存下来,就算是奇迹。
初来前两年,由于树苗不适应当地气候,塞罕坝造林成活率只有8%。1963年冬天,塞罕坝偏偏又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一些从城里来的大学生和工人被困在坝上,无法回家过年。思乡之情加上造林失败的坏情绪,让不少人打起退堂鼓,甚至还有人写了歪词:天低云淡,坝上塞罕,一夜风雪满山川;两年栽树全枯死,壮志难酬,不如下坝换新天。
这一切,王尚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清楚,塞罕坝太需要一次成功了。于是,他冒着严寒,穿上老皮袄,骑上枣红马,带领中层干部跑遍林场的山山岭岭。他们发现,坝上残存的落叶松生长良好,还有不少直径一米以上的老伐根。“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
1964年春季,王尚海选定了离总场只有5公里的马蹄坑进行“大会战”。由他带头,会战期间谁都不回场部,大伙儿吃住都在山上。在翘尾巴河北岸,一溜儿的帐篷支了起来,一群不服输的塞罕坝人向荒原开战了!
这一战就是30多天。10月初,马蹄坑“大会战”所植落叶松平均成活率达到99%以上!这是国内首次用机械栽植针叶树获得成功!笼罩在塞罕坝上的愁云,逐渐被驱散了。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塞罕坝林场曾经多次遭遇“机械造林失败”“下马风波”,冰霜、雾凇、干旱等气象灾害更是多发频发……但面对重重困境,几代塞罕坝人坚持了下来,始终以造林绿化为崇高使命,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兢兢业业,拼搏不息。
如今,这里是超百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使当地森林覆盖率提升到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
这片林海,每年为华北地区涵养水源2.74亿立方米,为京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创造了把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坝上走来,结缘气象
1974年11月,王尚海调任承德地区革委会气象局局长。在这里,他工作了5年的时间。亲历者都说,这5年,是承德气象部门在特殊历史时期下,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关键时期。在他的带领下,承德气象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退休老干部韩云龙说:“王局长作风正派,认真负责,是个优秀、纯粹的共产党员。”
王尚海干一行、爱一行。虽然过去没接触过气象业务,但植树造林的经历,却让他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他常常把各部门骨干找到一起,征求大家的意见,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每一项工作,都得到他的大力推进。
“他说过‘我是外行,你们都是内行,咱们一起把承德的气象事业干好,把党在气象工作上的方针执行下去’。”韩云龙回忆。
那时候,承德气象事业底子薄,可谓是一穷二白。退休干部陈玉山回忆:“当初办公室没有椅子,我们就用两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炮弹箱摞在一起当椅子,一坐就是5年。”
要发展,先要解决气象业务技术人才断层的问题,让气象工作重新步入正轨。王尚海主持开展集中培训,全力提高县市级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并把大家的思想很快统一到气象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行各业的改革进程都在加速推进。王尚海的动员又一次支撑起大家的信心。他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我们不等不靠,以我们的力量,应该能把承德这块田管好。”
在他积极努力之下,承德气象工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各项业务工作有序步入正轨,尤其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蓬勃发展。王尚海说,他一直忘不了塞罕坝遭遇干旱,树苗喝不饱水的日子。而这些努力,这也为日后承德的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通过王尚海牵线,塞罕坝机械林场气象站与承德气象部门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那时塞罕坝机械林场气象站观测设备的保障和维护,全部由承德市气象局负责。
“王局长对农村和基层工作熟悉。他从来没有西装革履,作风特别的艰苦朴素。他嗓门很大,说话直爽,完全是革命军人形象。”陈玉山当时担任承德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同时也是王尚海的邻居。
他回忆说,王尚海夫妻二人都是热心肠,两人有6儿1女,家庭负担很大,但从来不搞特殊。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妻子、儿女,都和干部职工非常亲近。正因为有极强的工作能力和平易近人的性格,王尚海还多次被地方临时抽调到丰宁、围场等地去开展群众工作。
遗憾的是,常年的坝上生活使王尚海落下病根。1989年,王尚海病逝于承德。多年来,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和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纷纷前来吊唁。“送葬的车队长得一眼望不到头。”韩云龙说。
遵从王尚海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马蹄坑,那个他成功开展机械造林的地方,伴他长眠的那片松林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传承,塞罕坝精神+气象精神
在承德气象部门,老一辈气象人都说,王尚海把塞罕坝精神带到了气象局,又带领大家形成了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承德气象精神。这些精神,也在年轻一代气象人身上得到传承。
“能进入到这样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集体,我觉得非常荣幸,老一辈的光荣传统需要我们年轻人来继承。”今年32岁的吴萍萍,大学毕业后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气象局,这一待就是10年。
10年来,她扎根高原与风云雨雪同行,与冷暖干湿为伴,终于练就出了过硬的本领,成为全国气象系统高级专业人才,先后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像吴萍萍这样的年轻一代承德气象人还有很多。他们继承了光荣传统,在平凡岗位上描绘着承德气象事业不凡的图景。
吴萍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京津冀西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承德适时提出“三区两城”发展目标,始终突出生态优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
这当中,气象部门肩负重任。在气象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领域,承德气象人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
近年来,承德气象部门先后制作发布《关于全市太阳能资源分析评估报告》《关于围场坝上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分析的报告》等,为承德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助力。
“
”
承德市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主任彭九慧表示,承德市气候条件的稳步改善,也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9年,冀东飞机增雨基地抢抓有利天气时机,首次在塞罕坝实施飞机增雪作业。
今年,位于围场坝上御道口牧场和木兰林场的X波段天气雷达和森林梯度气象观测系统先后开工建设,投入运行后,将实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系统关键要素的实时、动态、综合监测,形成具备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气象观测能力的综合观测站网。
也是在今年,“全力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城市”被写入中国共产党承德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报告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工作报告。
承德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恒说,王尚海等老一辈气象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创业历史,是气象人的宝贵财富,值得不断传承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