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之鼓到人工避雷,古人防雷有智慧
提起雷电
并不陌生
其实,远在四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字中
就已有了“雷”字
至于“电”字
在西周的青铜器上也已出现了。
由于古人对雷电不了解,对其有恐惧和疑惑。出于防灾本能,古人想出了不少避雷的法子。
据《唐会要》《苏氏演义》等记载,汉代的古建筑柏梁殿遭火灾,因此,有人建议,把瓦做成鱼尾形状(叫做“鸱尾”或“蚩尾”)放于屋顶,就可以防止雷电引起的天火。鸱尾上有铁丝一类的引线,打雷时可以将雷引到地下。这可谓我国古代避雷针的雏形了。除了鸱尾,还有“雷公柱”等避雷手段。
古人甚至还建造了避雷室。南朝刘宋的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记载:“湖阳县,春秋寥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母玄石室,叫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雷电的认识不断加深,避雷针等防雷装置得到广泛应用,但古人对雷电的奇思妙想仍让人深深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