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汛期,可以探索“自助式”的服务吗?
汛期,强降雨更加集中,降雨强度更大、历时更长,洪涝等灾害和突发事件随时发生可能性更大,天气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极端天气事件也将增多。 当5G、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气象等新技术“遇上”全流程的气象服务,长久以来,我们防灾减灾中所提到的“社会参与”有了新的可能。 通过人们的参与,为每个个体筑起的防灾减灾防线,都有可能是“订制化”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汛期气象服务的一点新思路—— 每逢汛期,我们的手机里收到推送的天气预警信息会越来越密集。 安全度汛是关乎每个人的大事。各部门正联手在全社会筑牢防灾减灾整体防线——扩大预警覆盖面、有序组织应急转移,“保姆式”服务巩固安全感。 而对于个人而言,根据预报预警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常常是在汛期搭建“个体防线”的主要方式。在提供“保姆式”服务之余,帮助公众按需主动获取雷达图、雨量图等实况信息的“自助式”服务潜力,有待充分挖掘。 监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通常,监测产品或作为决策材料、或作为业务科研数据隐于“幕后”。然而当它们走向“前台”,也可成为直观管用、公众乐见的服务产品。尤其是短时强降雨、雷暴等汛期“不速之客”的实况监测,不仅定时定点定量、更新频率快,还是对预报预警的有效补充。 图片来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METEO LIVE 小程序 事实上,气象部门已小试牛刀,在各类智慧气象App中可以直观展示包括雷达回波图等在内的多种气象要素和实况信息。在这种“自助式”服务中,不少气象爱好者不仅获得了便利,更在无形中提升了自身科学素养。 当然,仅仅探索创新服务还不够。哪些渠道能看到实况产品?如何从雷达动画中看出降雨趋势?回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知识普及,还有赖于个人主动关注天气撷取信息、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在部门与公众双向发力中把防御之网拉得更紧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