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重大风险挑战之一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一个基本国情。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此,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国泰在《求是》撰文谈了自己的思考。 图为2020年9月3日,风云四号A星监测到的台风“美莎克”和“海神”“双台共舞”。风云四号A星于2016年12月11日发射升空,是我国首颗静止轨道上三轴稳定的定量遥感卫星,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其搭载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空间天气监测仪器包可获取高时空分辨率成像资料、大气三维温湿度探测资料、闪电监测资料和空间天气监测资料,在我国天气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测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气象局供图 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气象灾害种类之多、分布地域之广、发生频率之高、造成损失之重,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据统计,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00亿元,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威胁。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保障人民安全福祉中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需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人民冷暖记在心上,想人民之所需、急人民之所盼、解人民之所难、保人民之所安。这是气象部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根本任务,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政治本色在气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然而,气象灾害却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之一。据统计,近30年来(1990—2019年),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灾害、67.6%的因灾死亡、83.7%的经济损失和92.4%的保险损失是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引起的。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于在新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有效防范化解气象灾害带来的各类风险挑战,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财产损失,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韧性,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顺利推进。这是气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气象部门应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筑起的重要保障。 科学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客观要求 气候变化不仅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博弈中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仍在持续,影响加剧,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2℃,2011—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强度明显增强,气象灾害的多发性、突发性、极端性日益突出,对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和发展的影响愈加凸显。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特殊战略意义,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自身演变规律,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同时聚焦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扛起大国责任,发挥气象作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